德格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抛弃禁锢思维的想法,就能获得洞察力真 [复制链接]

1#

抛弃禁锢思维的想法,就能获得“洞察力”?真实案例给出答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似乎就印证了由自相矛盾而产生洞察力的这一模式。库恩也引用过爱因斯坦的理论作为范式转移的例证之一。16岁那年,爱因斯坦就开始进行有关光线的思维实验。这些思维实验不过是脑力思考的范畴,但是帮助爱因斯坦认识到了光线的特性,帮助他意识到那些异象和自相矛盾的地方。爱因斯坦会设想不同的条件和可能性,在接下来的10年里追寻着这些猜想。年,在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这些思维实验终于引导他发现了狭义相对论。

在其中一项思维实验中,爱因斯坦想弄清楚,如果沿着一条光线以光速前进,会发生什么情况?将会看到什么景象?按照逻辑推演,光线看上去将静止不动,以跟光线相同的速度前进,就像是两辆汽车沿着并排的两条车道以同样的时速前进一样。但是,就在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系列公式,作为电场和磁场的模型。根据这些公式预测,在真空状态下,电磁波会以光速前进。因此,如果爱因斯坦以光速前进,那么他旁边的另一条光线仍然会以光速远离他。如果他打开手电筒,那么手电筒的灯光会以光速远离他。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个悖论,因为没有什么能快过光速。

最后,爱因斯坦通过改变定量解决了这个悖论。在此之前,空间和时间都被认为是定量,这是牛顿的观点。地球上的一秒钟与宇宙中任何地点的一秒钟是一样长的。根据牛顿物理学,不管在宇宙中何处,我们都可以对表、对时,因为时间按照同样的节奏流逝。同样,地球上的一英尺跟其他任何地方的一英尺距离一样长。空间和时间对于所有的观察者来说,看上去都是一样的,而不论观察者的具体速率如何

通过思维实验,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光速到底是不是一个定量。在研究这个新想法的影响的时候,爱因斯坦猜测空间与时间是可变的。不妨设想一下钟表和火车、光线和飞驰的单车,爱因斯坦证明,如果光的速度是恒定的,那么你移动的速度越快,时间看上去就过得越慢。如果你正在车上,以光速的90%前进,那么你看其他任何事物都非常正常——你感到时间正在正常地流逝,你认为车里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大小。然而对于从车外看你的人来说,车里的时间似乎过得特别慢,每一秒都显得特别长。

光线跟机场自动人行道还不一样。如果自动人行道的速度是每小时两英里,而你要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赶飞机,那么你就会以每小时6英里的速度通过候机大厅。但是光线并没有这样的特性,光线总是以同样的速度前进,不论光线是不是从一个移动的物体上发射出来的。爱因斯坦并没有想办法来搪塞这些自相矛盾之处,也就是说如果他本人以光速前进,而另一道光线以光速从他身上发射出来的话会怎么样。相反,爱因斯坦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些矛盾,并发现了解释一切相关问题的方法

跟约翰·斯诺、哈里·马可波罗斯和其他逆向金融业投资者一样,爱因斯坦利用这些矛盾进而有所发现。这种利用矛盾的策略,与那些所谓注意到巧合,或者利用好奇心,或者将信息巧妙联系的方式,看上去完全不同。当我浏览所有这些例子以及相关数据的时候,我非常享受这个研究过程,因为每一个关于洞察力的例子都非常有启发性,但我却不再信心满满,认为我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去解释“洞察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谜题。我有太多的答案,而答案之间似乎又毫不相关。而且,还有另外一个策略需要我去思考,这个策略最常为科学界采纳。

有些洞察力不过是意外收获,是没有经过事先计划的偶然事件,或者干脆就是因为人们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不妨想一下那位年轻的警察,或者是马丁·查尔菲参加午间研讨会的例子。另外一些洞察力则是经过精心准备才获得的,事件发生时,人们没有了方向,需要某种突破。荷兰心理学家阿德里安·德格鲁特在其研究象棋大师的著作中,使用了“急中生智”这一术语,用来描绘象棋选手们在陷入困境后,所创造的某些非凡策略。时间不够了,他们的局面严峻,而能够采用的招数似乎都不管用,就在这时,出于绝望,他们发现了某种离经叛道的招式或许能够拯救他们于绝境,于是他们就在这种招式上赌一把。要不是其他可能的招式都不管用,选手才不会做出这样的尝试。

我们不可能复原道奇的思维过程,但是,后来有一个类似的案例似乎按着同样的剧本上演了。年5月,美国登山者阿伦·罗斯顿正沿着犹他州的大峡谷向上攀爬。突然他陷落岩石的裂隙,右臂被巨石夹住。罗斯顿在这个地方被困了5天,他将这一严峻的考验记录在了他的著作《生死两难》中。詹姆斯·弗朗科在电影《个小时》中扮演了阿伦·罗斯顿,他把罗斯顿的困境以及对自己没有把行程告诉其他任何人的悔恨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开始,罗斯顿想用随身携带的小刀撬开岩石,拿出他的手臂,但却无济于事,还把小刀弄钝了。几天之后,他不小心切到了被夹住的那只手的手指,他发现因为缺乏血液循环,被压住的手臂部分已经坏死了。这只手臂已经不值得拯救了,留着甚至有可能害死自己。他没有食物,也快没水了,而且完全与世隔绝。他彻底绝望了,以为自己肯定要死在这里了。他放弃了弄出这只手臂的想法,转而想通过截肢让自己摆脱这一困境,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刀已经太钝了,这把刀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切断前臂的骨头了。他确实被困在这里了。

罗斯顿一度失去冷静,情绪失控。他试着猛烈抽出被岩石压着的手臂,来回用力。就在这样激烈的动作下,他感到自己的右臂好像不自然间被弄断了,他也就借助这个信号获得了重大发现:他根本没有必要切断他前臂的骨头,巨石把他的前臂压得这样紧,他完全可以自己折断骨头。当他成功地折断骨头之后,他开始用一片更小的刀片切断其他组织(当然,最痛的是切断神经束的时候)。他终于将自己救了出来,并寻求到了援助。

当罗斯顿不再坚持将被压住的手臂挣脱出来,而是将目标变为舍弃坏死的前臂,让自己获得自由时,他就发现巨石不再是他的敌人,而是变成了他的朋友。巨石变成了坚实的杠杆,他能够借助巨石来折断自己的前臂骨,帮助自己逃出来。同样,瓦格纳·道奇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身后的大火上,而是转向了自己面前的干草,他发现大火一下子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我认为这两个案例里的洞察力都是急中生智寻求而来的,人们在绝境之中想要找到任何能够借力的东西来挽救自己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洞察力。他们都抛弃了那些禁锢思维的想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