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物皆空,人也不例外。
需要的,不过时光,还有某些程度的干净与秩序罢了。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上周,收到朋友寄来的新书——《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该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陈夏民。
该书的装帧封面与该书的书名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也是干净明亮的天蓝色。光是这个封面,就有一种让人悉心呵护,轻轻捧在手里阅读的意愿。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殿堂级别的世界文学大师。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获得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的同时也“收获”了处伤痕和终生挥之不去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他,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在四个女人的情感旋涡中期待、徘徊、挣扎、失落。他,17岁开始诗歌创作,18岁成为记者,55岁的他凭借着《老人与海》一书先后获得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行全球,并对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人生的终点将猎枪的枪口对准了自己,实践了他“人可以被毁灭,却绝不可能打败”(出自《老人与海》)的人生格言。
没错,说到这里,你或许已经猜出来了。他就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从年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到遗作《乞力马扎罗山下》,海明威一生写了11部中长篇小说、4部非虚构小说、多个短篇小说。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思想与质朴无华的文字著称。
短篇小说集《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收录海明威经典短篇十三篇,包括海明威最为钟爱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弗朗西斯·麦康伯幸福而短暂的一生》《在异乡》《白象似的群山》《世界的光》,又收录《印第安人的营地》《三声枪响》《杀手们》等,序列式呈现一个人经历的小孩子、青少年、结婚、生子、丧偶、衰老的成长阶段。通过适当的排列,让新读者建立对海明威作品的印象,也唤醒老读者的印象。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新书,就是以海明威最为钟爱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命名的。
所以,我打破了惯有的、从头至尾的阅读习惯,而是通过目录索引径直翻到书的尾部——页,兴致盎然地读起了短篇小书集《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最后一篇短篇《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作为美国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大师和记者的海明威创作了许多影响当时社会的作品,其中短篇故事《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广为人知的一篇名作。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故事情节很简单:午夜,店里的两个服务员在等待最后一位顾客离开(一位喝醉的老人),其中一个年老的服务员不愿意强制性把老人赶走,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在干净明亮的地方被酒精麻醉可以缓解心中的阴霾,而店里另一个年轻的服务员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不能体会顾客的心情,所以希望老人尽快离开。小说的结尾却很戏剧性,以至于那个年老的服务员在喃喃自语着“虚无、虚无”。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叙事极简,小说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类似于绘画艺术中的“留白”,虽无详述,一切却在不言中,读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满他们人生经历的空缺。这种大幅度的留白正符合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这种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高度贴合了他的“冰山原则”,海明威尝试以醉酒的老人来刻画人生存的焦虑,文中以午夜、阴暗、孤独、老人、失聪等元素,侧写了一个凄凉的现实生活和老人孤单无奈的内心世界。小说通过两个服务员的交谈,引出了醉酒老人企图自杀的话题。然而自杀是人在深刻思考下做出的行为。
整篇文章言简意赅,人物经历空白,三个主要人物都没有过去和未来,只能从他们的交谈中得到只言片语的信息,这是作者故意为之。他们单纯地活在此时此刻,活在小说塑造的这个环境中,这也是一种虚无的反映。过去是虚无,未来也是虚无,和“虚无缥缈”思想相比,人物虚无缥缈的人生经历似乎也是没必要赘述的。
其实每个人都畏惧死亡,这是人惯有的思想,而富有的老人害怕生命,积极寻求死亡,这反映出醉酒老人对生活的绝望,无论老人有没有选择自杀,老人会经常在“干净明亮”的餐馆里独自喝酒到深夜,甚至不想回家,因为家只能带给他寂寞和孤独,并不能带给他快乐,这样的环境使老人更加痛苦,他选择逃离这个世界,以自杀来结束这样的环境,这也进一步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无奈和迷茫。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于年,当时正值一战之后,世界固有的价值观被战争撕得粉碎,人们面临巨大的精神空虚,不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处于空虚和迷茫的状态中。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一个动荡和混乱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社区逐渐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时间减少,导致人们之间变得冷漠,这种人类关系的冷漠就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无声的看见”。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相互关心、相互对立、互不参与,无论哪一种都会给人造成困扰。
在当时社会条件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儿女的照顾,导致老人的存在并无价值,活着只能感到孤独,因此他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并无法自拔。海明威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描写,深层次地分析老人对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