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www.jk100f.com/m/如果说《性差异的伦理学》这本小书,最初缘起于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露西·伊利格瑞携手古今男性哲学家们重返哲学本源现场,诞生自彼此之间的缠绕式对话和绵密交锋。那么半个世纪之后中译本的问世,则在汉语世界重新打开了这桩本体性差异的诞生事件。当男女哲学家们开始用中文说话,她/他们将重拾哪些性差异议题的理论线索?在检索历史和辨析歧异的过程中,她/他们又会在此时此地带出哪些疑难和挑战?在本体性差异与中西文化样态之间,又形成了何种音调上的同与异?书的问世正如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承应新生之书的召唤和邀约,在当下社会,性别议题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在男性文化构建的社会中,女性主义视角将提出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在存在论与本体论层面上的性差异,又如何受到社会界定的影响?在《性差异的伦理学》中,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哲学家露西·伊利格瑞讨论本体论与存在论上的性差异,女性如何确立本体意识,通过提出双主体循环的理论,来对抗“主客体”的投射的、目的性的“单循环”模式,以及如何以女性视角与历史上的哲学家进行对话和批判。11月19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三辉图书与复星艺术中心共同举办云悦读: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伦理学》圆桌讨论,邀请本书译者、女性主义哲学研究者张念教授,与她来自同济大学哲学系的六位分别对海德格尔、尼采、精神分析、斯宾诺莎、列维纳斯、梅洛–庞蒂有专门研究的同事们,从不同角度与伊利格瑞展开对话和批判。六位学者共济一堂,在彼此面对面的言说和对话中,力求从书面形态中还原出一个生活世界的鲜活空间,在汉语世界中唤醒和分娩出女性主义性差异思想生生不息的新生命。“我想这是伊利格瑞非常乐于其见的一件事情”,圆桌讨论发起者张念教授说道,“甚至在欧洲都不可能发生,而我们在汉语世界实现了这件事情。”(以下为现场陈述部分节录,交叉辩论环节从略。)张念爱欲、生命与取消他者:伊利格瑞的思想与理论贡献张念:我们知道哲学诞生于城邦和广场。哲学来自于城邦,政治生活来自于广场。诞生之后,哲学就出走到城邦边缘的柏拉图学院去了。但柏拉图又说哲学要回到城邦,他要回来做哲学王。但在我看来回到城邦不是为了做哲学王,我赞成苏格拉底的说法,哲学家应该回到城邦、回到生活世界,做知识的助产士(delivery)。我们不需要哲学王来训诫人们,因为每个人都有理智,只不过理智需要唤醒,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助产士帮助他们诞生思想的生命。提到助产士,就引出了哲学上的本体论或者说存在论的问题:事物如何存在?换一种说法是就引出了另一个哲学问题:生命如何降生于世界?要回答降生这个问题,我们一定会想到男人和女人,因为男人和女人的交结合才会带来生命,我们可以对此给出现象学意义上的肯定。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我想归纳一下伊利格瑞的思想。第一,伊利格瑞认为性差异是一种本体论的或者说存在论意义上的差异。她经常用“二”而非理性的“一”。德里达曾写过一篇关于性差异的文章,他强调性差异是本体论的差异。我们中国智慧也讲阴阳,但在事物的存在论意义上,正是经由本体性的差异才可能会散播,散播之后才形成现象界里男人、女人的性化差异标记,叫性别(gender)。性别(gender)就是本体性差异散播之后形成的万物的区别。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如果我们坚持性差异,我们才好理解现象界和时间、空间中的才形成了万物的区别。所谓的区别指的是一个规定性连着另一个规定性,当我们讲性别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一系列定义来区别男性和女性。那么在知识论和认识论层面上多样的规定性,它的基础和根据在哪里?关于存在论意义上的性差异,期待振华老师能更给出深入的回应。第二点,是关于伊利格瑞对主体论的破解。媒体话语和日常话语常常会说女性解放,女性要找到你们的主体意识。但这一差异实际上还是在同一性之下的、有着诸多规定的差异。针对伊利格瑞对主体论的突围,到时候我们请树博老师,就斯宾诺莎、笛卡尔来给我们回应一下。因为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是,有了认知主体“Iam”(我是)之后,才有对万物的断言,即“itis”(这是)。但伊利格瑞指出,除了认知主体之外,还有一个“youare”(你是),并且“你是”要比“我是”更具有逻辑优先性。这就给认识论造成了一个难题,因为“我不是你”(Iamnotyou),所以最终只能得出“我无法认知你”(Idonotknowyou)的结论。但在伊利格瑞那里,“你是”具有优先性,因此“我不是你”也成了一个推论,这就是她对主体论的破解方式。她也提到男人和女人的存在,论证了男人和女人是怎么来的,她依靠的就是生活世界里我们的生命经验。当然她提到女人的时候可能有好多种意思,但最主要的经验是身体现象学层面的爱欲活动和生育活动就是爱欲和性。伊利格瑞通过爱欲现象还原生命现象,以此来回应哲学上的存在论和认识论问题。第三,关于是伊利格瑞的理论贡献。她一生思想的结晶就在年出版的《分享火焰》这本书里,其中伊利格瑞通过对传统存在论和主体性的质疑,形成了成熟完备的思想,我称之为欲望澄明的建筑术。她针对二元论提出的双主体循环理论。举例而言,中国人有一个说法叫“心上人”,指的是你住在我的心里,我住在你的心里。用双主体循环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我作为我心里的你,去爱你心里的我。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消失,双循环出现,这就和主体和他者的单循环理论有所不同。最后,我想再谈一下伊利格瑞在书中与她热爱的哲学家所展开的对话和批判,以及她从事精神分析的经历。在这本书里,伊利格瑞回到哲学起源,搭建起一个哲学剧场。她的思想的出发点和氛围得益于海德格尔、尼采和精神分析。海德格尔对她的影响就是那本《同一与差异》。康德认为人类是由男人女人构成的,他说的是同一之下的男人和女人,但海德格尔描述的是同一个逻辑层面的同一和差异,后来伊利格瑞写了一本书和海德格尔对话,叫作《遗忘空气》。早年伊利格瑞也出版了和尼采对话的《海上情人》阅读尼采的作品后,伊利格瑞出版了《尼采的海上情人》,尼采递给她的氛围就是感性,我们今天也把尼采的代言人千帆老师请到现场。海德格尔和尼采他们都不相信事物是经由柏拉图的理型父亲而诞生的,他们认为理型父亲不用参与。晚期的海德格尔甚至说存在和存在者背后还有一个“本有的震颤”,有了本有的震颤,才有存在和存在者的相向而行。什么叫本有的震颤?就是我们女性主义哲学里的哲学意象kh?ra,伊利格瑞后面会谈到关于封套的问题。除了受到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影响,伊利格瑞从事精神分析的经历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