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努尔哈赤为破坏明蒙结盟,出兵击败林丹汗, [复制链接]

1#

正所谓“朋友是暂时的,利益是永远的”,此话形容明蒙之间的关系也恰当的。明朝虽然与察哈尔部结盟共同抵御努尔哈赤的侵扰。但随着努尔哈赤的不断壮大及发展,努尔哈赤清楚地认识到,要想统一女真各部、向辽东发展,必须先改变蒙古人的态度。

努尔哈赤认清这一点后就一直采取了如下的政策:利用蒙古和建州同为明朝的“属夷”,都与明朝有一定的矛盾这一点,寻找机会,与蒙古和好,联络他们共同反对明朝,使明政府东西两面受敌,顾此失彼。这种政策对于强悍的蒙古人来说,不可能轻易接受,因而努尔哈赤又对其施以兵威。经过努尔哈赤的威逼利诱,最终努尔哈赤成功了,成功地得了部分蒙古部落的支持,同时也孤立了察哈尔部,严重阻碍了察哈尔部的发展。

一、后金对蒙古各部的招抚

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与蒙古的关系,鉴于后金与蒙古双方都有和好的需求,从万历年间就开始与蒙古诸部通好。于万历二十二年(),明安与喀尔喀部贝勒劳萨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建州与之通好,这是蒙古部落与努尔哈赤通好之始。蒙古诸部并不都愿与后金通好,因此,努尔哈赤对诸部的政策也不同。

对于不愿通好或是不愿服从的部落,努尔哈赤就会对其进行武力征服。但只要诚心来归之人,努尔哈赤便设宴款待、以礼相迎。万历三十六年(),努尔哈赤派长子褚英等贝勒率兵征乌拉部,将其攻克。此时,科尔沁蒙古翁阿岱贝勒,率兵前来援助,见满州军之后,自觉不敌满州军,便不攻而退了。

此后不久,科尔沁部便主动请求联姻和好,而努尔哈赤不计前嫌,与之联姻。努尔哈赤对于蒙古诸部的礼待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各部均通过给予马匹、通婚等方式与后金结盟。万历四十年()四月,明安贝勒将其女,送与后金淑勒汗为妻。对此次蒙古嫁女,努尔哈赤是极力促成的,便以礼相迎,允许通婚。

此次联姻是满蒙之间的首次联姻。而自此以后,蒙古各部相继与满洲进行通婚,纷纷向努尔哈赤(后金)示好。努尔哈赤在积极争取科尔沁部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招抚喀尔喀五部(扎鲁特、巴约特、兀班、巴林、炒花)。这五部在满蒙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对后金进攻明朝、占领辽东地区、孤立察哈尔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后金与科尔沁通好的同时,喀尔喀五部落就曾遣使到建州,有讨好之意。如《满洲实录》载:“喀尔喀部劳萨贝勒始遣使往来。”又如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喀尔喀扎鲁特钟嫩贝勒遣其子桑图台吉送女已结姻亲。钟嫩贝勒又于万历四十二年()四月十五,送其女,与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为妻。二十日,喀尔喀扎鲁特内齐汗送其妹“与汗的儿子德格类台吉为妻”。

在努尔哈赤对察哈尔部实行孤立政策的同时,察哈尔部林丹汗对后金也是充满敌意的。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归顺、依附于努尔哈赤后,这严重阻碍了林丹汗实现统一蒙古诸部的大业。努尔哈赤的这一举动大大地引起了林丹汗的不满。

当然,林丹汗的势力迟迟未归为后金所用,努尔哈赤对此也是不满的,再加上努尔哈赤本身已经认识到察哈尔部对于自己入主中原或是与明朝抗衡的重要。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将其势力纳为己有或是削弱其势力。

二、察哈尔部的衰败

林丹汗所率领的察哈尔部是强大的,拥有蒙古八大部、二十四营,曾号称是统领40万蒙古部众。关于林丹汗的所属及势力范围,《明史·鞑靼传》写道:“[林丹汗]据插汉儿地,亦曰插汉儿王子,元裔也。其祖打来孙,始住牧宣塞外。俺答方强,惧为所并,乃徙帐于辽。收福余杂部,数入掠辽西。四传至虎墩兔,遂益盛。”

而在《崇祯长编》督师尚书王之臣的上疏中记载:“虎墩兔乃元人嫡派,所居地名曰察罕儿,即插汉也。部落最广,世雄漠北。其住牧在广宁直北去边千余里。”林丹汗统治察哈尔部时期,察哈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对周围各部展开征伐战争,希望统一蒙古诸部,结果却事与愿违。许多部落不但没有归附于察哈尔部,而且在征伐战争过程中利益受到伤害,因此对林丹汗非常不满。

天聪元年()正月,察哈尔部林丹汗进攻喀尔喀,对其人民实行服从者养之,拒绝归顺者杀之的政策,使得众人纷纷逃走。“言察哈尔汗兴兵攻掠喀尔喀,人民服从者养之,拒敌者被杀。”察哈尔部林丹汗对于东部蒙古各部落的强取豪夺,被欺不救、落井下石的态度。加之此时后金对蒙古其他部落的优惠政策,使得其他蒙古诸部逐渐向后金投怀送抱。最终导致其余诸多蒙古部落归顺于后金,从而使得漠南察哈尔部直接与后金相接,没有可挡之物。

而林丹汗也因许多诸部相继归附后金,自身力量减弱,决定西迁,暂缓与后金的接触。努尔哈赤便利用此时察哈尔部与各部之间的矛盾,通过威逼利诱等方法将其各部势力归为己有。天启七年()二月,察哈尔所属阿喇克绰忒部贝勒图尔济率部归于后金。天聪元年()五月,奈曼、敖汉两部归附后金。

“时蒙古敖汉部落诸贝勒、奈曼部落诸贝勒、举国来附。”八月,驻地在明宁远(今迂宁兴城)西北的察哈尔阿喇克绰特部台吉巴尔巴图鲁等率家属降于后金,十一月,察哈尔大贝勒昂坤杜棱也率部属归附后金。十二月,察哈尔阿喇克绰特部多尔济依尔登率属来归。面对后金的紧逼以及各部属的叛离,林丹汗率数万众西迁。

至于察哈尔部西迁的原因,达力扎布教授认为察哈尔部是为躲避后金的进攻,之所以西迁而没有北迁,是因为察哈尔既想避敌,又不愿放弃市赏。笔者也比较认同达力扎布教授的说法,因此便不做更多的论述。林丹汗率部西迁后给明朝、后金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林丹汗西迁,首先直接影响了明朝边境的安危。

林丹汗所率领的察哈尔部原本是明朝边外的屏障,是其抵御后金入关主要力量,而西迁后,明朝直接与后金接触,少了缓冲地带,恶化了辽东局势。其次,林丹汗的西迁为后金的入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入侵明边以及入扰内地的阻力。天聪六年(),皇太极出兵征察哈尔,林丹汗远逃。

《清史稿》载:“六年四月,从上伐察哈尔,过兴安岭,闻林丹汗远遁,移师攻归化城,趋大同、宣府,出塞,与沙河堡、得胜堡、张家口诸守将议和而还。”天聪八年(),越河套、河西,来到离青海还有十天路程的大草滩,出痘而死。崇祯八年时,虎墩兔憨即林丹汗已死,其部落败散,纷纷逃走,而后,其妻决定率领其众部归顺于清。崇祯八年三月乙亥,“虎墩兔憨妻囊囊台户率其部二千余人归于清,谋入张家口,时虎墩兔憨已死;初,诸部皆在辽西领赏,丁卯、戊辰西徙,部众败散。”除此之外,关于林丹汗之死,其妻率领众部归顺于清的记载还有如《崇祯实录》中写道:“庚寅,插汉虎墩兔憨妻及陕西土霸土囊等部约万余人俱归于清,遂率之东行;其精骑仍留黄河东岸,自趋朔州攻平远路铁山堡。”

林丹汗死后,清太宗亲征,一路上收抚了察哈尔部来归的官民,在明廷大同、宣府炫耀兵威以后,就回师了。天聪九年()时,太宗又派亲王多尔衮等,入黄河河套,越过明廷榆林边外三天路程的地区,到达林丹汗的遗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ErkeKhongghorEjei)和他的母亲苏泰(Sutai)太后等所驻的托里图(Tolitu)地方,把察哈尔部遗众尽数收降。至此,蒙古察哈尔部。而后,清对察哈尔余部待遇很高,最后编入八旗。

三、总结

林丹汗的死,不仅仅是蒙古察哈尔部缺少一位英勇的大汗,而且使得漠南蒙古再次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同时也影响着察哈尔部的归属问题,在战争来临之时,心之所属的问题。林丹汗的去世,更是让明廷陷入危局中,给明廷带来了紧张感。后金对于察哈尔部垂涎已久,但碍于林丹汗的势力以及林丹汗的顽强反抗,又有明朝的帮助,使得后金一直未能将察哈尔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未将其收服。

虽然后金未能将察哈尔部收归自己的麾下,但却未曾放弃收服它的心。后金从努尔哈赤时,就开始不断地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拉拢除察哈尔部林丹汗以外的蒙古各部,意图慢慢地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的孤立了察哈尔部本宗。而林丹汗的死,为其察哈尔部提供了契机。因此皇太极便利用了这个机会,收服了包括察哈尔部在内的漠南蒙古诸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