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县千村行302小作坊变身大车间 [复制链接]

1#
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 http://m.39.net/pf/a_4336240.html

四川在线记者肖莹佩王怀张红霞摄影杨树

土陶、藏香、铜铸……10月17日上午,全国第七个“扶贫日”,甘孜州德格县巴宫街德格印经院游客中心二楼,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扶贫大礼包”展销会,来自当地的农特产品及民族手工艺等名优产品,线上线下集体“亮相”。

“这印经院项链太精美了,一定要买下来。”现场,来自德格麦宿片区的铜铸手工艺品颇受青睐,迅速售磬。主办方解释,该产品为纯手工制作,下一批货需等待数日。

麦宿,保存藏民族手工艺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德县通过*策扶持,采取“五个加”模式,在麦宿实施了19处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让贫困农牧民成为手工艺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从民间小作坊向扶贫“大车间”转化,德格县以文化为“笔”,以传承为“纸”,持续书写着一本独特的文化扶贫经。

他们的转变:贫困牧民“变身”手工艺人

距离德格印经院多公里距离的普马乡绒达村,是麦宿片区铜铸手工艺世家钦乐工坊所在地。灯光聚焦下,手工艺者布姆正在仔细錾凿,有节奏的敲打声中,印经院的轮廓逐渐在小小的项链吊坠上成型……

隔壁房间,40岁的扎西措也忙着打磨手中的铜铸部件。“这是普巴杵的底座。”工坊“90”海归后女主人达瓦卓玛介绍,德格麦宿铜铸造技术历史悠久,工序繁多,除实用简单工具外,其余完全由匠人们纯手工制作完成,“一件传统的利玛铜铸工艺品,估算需要敲击52万来次才能完成。”

扎西措家住真通村,带着两个女的儿的她,腿脚不太利索,过去仅靠着每年约1万元的补助低保生活,零星种点青祼蔬菜,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扎西措来到钦乐工坊学习手工艺制作。从最简单的树脂系列开始,然后到彩绘,再到最复杂的铜铸,随着手艺的不断精进,她的收入也从最初的50元/天实现了翻番,年成功实现脱贫。“去年仅工资收入就有3万元,今年还会更高。”

在钦乐工坊,像布姆和扎西措这样的手工艺人共53个,其中全职的33人中,有13名是本地的贫困户,按工种不同、技术娴熟程度给予每天80至元不等的工资,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摆脱贫困。“麦宿片区工作委员会下辖5个乡镇的农牧民,靠做手工产品脱了贫。”德格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泽翁罗布说。

目前,工坊的院子里,一座平米的崭新木质楼房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二楼有7间民宿,楼下则是铜铸州级非遗传承人尼玛的扶贫车间,设置了展示厅、体验式作坊等。

“预计明年5月开业。”达瓦卓玛说,大约可提供50-个就业岗位,能让更多当地贫困农牧民来学艺和工作,增加收入。

它们的转化:手工作坊“变身”生产车间

在达瓦卓玛看来,建设扶贫车间不仅仅是修建了一栋房子,更是通过扶贫车间这一载体,弘扬了民族文化,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扶贫”的文化产业扶贫新路。

在麦宿片区,像钦乐工坊这样的扶贫车间已有19个,开辟出一条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我们这里虽然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但曾是全县最穷的地方,也是最封闭的地方。”德格县藏艺通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降拥彭措说,麦宿片区有普马乡、达马镇、岳巴乡、八帮乡和白垭乡五个乡(镇),素有“传统民族手工艺之乡”等美誉。

年,为推动传统藏文化、传统手工技艺转化为脱贫增收动力,德格县利用广东援建资金万元,以“*建引领+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作坊”的模式,在麦宿实施19处特色民族手工艺扶持项目,涉及唐卡绘画、木雕、泥塑、彩绘、陶器、编制、铜铸等类别。

或改善原有生产条件,或打捆建成集制作、展览、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区,或*策支持提档升级……原来家庭式的若干小作坊,逐步转化为园区化、规模化生产的扶贫生产“大车间”。

“原来的工坊面积有限,我只教了7个徒弟,现在车间宽敞、条件更好,可以多收徒弟了。”站在新建的平方米扶贫车间内,羊毛绒编制非遗传承人占珠开心地说道。

目前麦宿有超过名手工艺人,基本实现村村有工坊、家家有艺人,每年带来收入0余万元。未来10年,还计划培养出15万藏族手工艺传人。

销售渠道也在同步拓展。年,在*府支持下,本土电商公司“藏艺通”成立。7年以来,已有逾名熟练手工艺人参与其订单生产中,开发出了15个大项、多个小项的旅游产品,远销海内外,其“子乌”品牌牦牛绒系列产品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以文化作带动,富一方群众。今年4月,德格县再投入万元,在麦宿修建了民族手工艺展销和培训中心,面积近0平方米,集手工艺品展销、传统民族手工艺技能培训、住宿、餐饮等为一体,逐步形成“远看是绿水青山,中看是产业园区,近看是美丽村落”的麦宿片区产业格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