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还没有到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时就窝囊死了,所以他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选择权”。
努尔哈赤一生都处于险恶的**环境中,一步步艰难的统一了女真各部,其婚姻几乎全部都是*治姻亲,而其子嗣一出生就属于不同的*治力量集团了。
努尔哈赤志在灭明南侵,入主中原,在完成此壮举之前,他是不可能人为的分裂女真内部力量的,而过早的选择接班人则一定会引起女真内部势力的争斗与分裂。
所以努尔哈赤压根就没有立褚打算,更谈不上什么“为啥不选多尔衮为继承人”的事。实际上,努尔哈赤的长子死后,作为次子的大贝勒代善曾被短暂的立为汗位继承人,但后又被废。
努尔哈赤中道崩卒。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其对明朝可谓步步逼近,做为后金*治、经济中心的都城不断南下,从萨尔浒到辽阳的东京,从东京迁至沈阳。
大明也有明白人,一看辽沈被努尔哈赤占领并经营,这就像伺机的老虎要对明朝下手呀,于是派出两人来对抗努尔哈赤。
一个是孙承宗,一个是袁崇焕。前者任职大学士,后者任职兵部主事。然后袁重修宁远城,孙修缮锦州、松山、杏山、右及大小凌河等地的城池,于是明朝用来对抗、防御努尔哈赤的“宁锦防线”正式上线。
努尔哈赤一看,好家伙,明朝真有能人,一时半会他就不敢动了。
但这时候出来一个最厉害的人物,他用几座城池的代价,换走了努尔哈赤一条命。谁呢?魏忠贤,他把孙承宗搞掉了,派高第来接任防务。高第把孙承宗搞起来的城池的人马都撤走了,“宁锦防线”就剩袁崇焕的宁远了。
努尔哈赤一看,机会呀!打!
前边很顺利,对宁远吃了大亏,不仅战争失败,而且努尔哈赤还受了伤,这一败后金内部也开始内耗,蒙古、朝鲜也弃金交明,努尔哈赤心是哇凉哇凉的,病重身死了。
《汗谕》
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并没有因有继位的事而分裂开来,为什么呢?
因为努尔哈赤生前虽然没有指定继承者,但却宣布了继位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汗谕》。即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共议废黜大汗的制度。
八和硕贝勒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八旗旗主,八和硕贝勒共议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八大王共权,商量着来。
八和硕贝勒都有谁?
按努尔哈赤两次分封时间先后,分为四大贝勒:
大贝勒:代善
二贝勒:阿敏
三贝勒:莽古尔泰
四贝勒:皇太极
四小贝勒:
大贝勒:阿济格
二贝勒:多尔衮
三贝勒:多铎
四贝勒:济尔哈朗
这八个贝勒里有两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和济尔哈朗。这俩人实际上压根就没有继位的机会。因为他们的父亲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况且阿敏自己也犯过大过,而济尔哈朗年纪太小。
大贝勒代善也不行,本被立为过汗位继承人,但他曾因作风问题被处理被废掉,所以他实际上也没什么资格。
三贝勒莽古尔泰,生母获罪,他手刃生母,声名不行,况且实力也不够,也没有资格争夺汗位。
四小贝勒,包括多尔衮,年纪太小!实力不行!实际上更没有资格争夺汗位。
只有四贝勒皇太极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且周身左右全没*治、作风上毛病,又正当年,实力又强。
所以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皇太极为新的大汗。
皇太极即汗位第二天,他亲自带领大小贝勒14人向天发誓,接着,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硕托、萨哈廉、豪格等贝勒也都盟誓。
誓言就是什么意思呢?
皇太极说:“老小弟兄们!跟着我一块干,我对天发誓绝不敢亏待你们!”
贝勒们说:“大汗放心,我们忠心保你,没二话!”
这叫平衡,谁认真谁就输了。
皇太极屁股做稳当以后他就开始慢慢动手了,什么誓言,都要服从于*治。
他先夺了其他三大内勒的轮值权,归于皇太极一人之手。又搞了下阿敏,先治罪后幽禁,把老哥给幽死了。完事又搞莽古尔泰,那就更狠了,莽古尔泰暴暴毙、他胞弟死他三个儿子也死了。最后搞代善,代善多滑,马上服软认输,保了个平安。此后皇太极大权独握,成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真正的“汗”。
皇太极如果再活久点,四小贝勒也会被他搞掉,包括多尔衮,一入侯门,身不由已。
回到问题最初:努尔哈赤为什么不先多尔衮为继承人?
答:
1,轮不着努尔哈赤选;
2.当时的多尔衮不配。
我是林灿,喜欢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