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海德格尔的怕与畏
TUhjnbcbe - 2023/11/7 21:14:00

01怕

作为人的基本的情感体验,怕常常出现。对怕的分析集中于三点:怕什么?什么是怕?为什么怕?

首先,怕什么呢?怕的是可怕之物。而可怕之物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具有有害性的因缘方式,这种有害性的因缘方式对被牵连的东西发生作用,并由于其将近未近,有可能近也有可能不近,而产生一种威慑力。

其次,什么是怕呢?怕就是以让有威胁性的东西来牵涉自己的方式把这种具有威胁性质的东西开放出来。当有威胁性的因缘方式出现时,如果它不能牵涉到我们,我们并不会感受到也不会有害怕的感觉,而之所以会感到害怕,正是让这种有威胁性的因缘方式来牵涉到自己,从而通过这种方式将威胁性的因缘方式在我们的被牵涉其中中释放和现象出来。

第三,怕之何所以怕,为什么怕。为什么怕呢?害怕者是存在者本身,即此在。此在通过操劳而存在,而危险就寓于操劳的事物之中。由于人们始终存在于世界的因缘联系之中,人们在操劳的存在方式中不断进入到因缘联系之中,于是不断地卷入到害怕的可能性之中。怕以褫夺的方式展开,怕来临时,人们处于其中,并封锁在之中,直到怕隐退时,此在才能重新辨明方向。怕是此在在世现身的一种样式。而为……而怕并不取消他人的怕,而是为……而怕是同他人共同现身的方式,此在共同在世的方式。

02畏

畏则与怕大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怕的是某种事物或者说有威胁性的因缘,而畏则没有对象,畏的恰恰是没有世间、没有任何因缘关系。

第一,怕所怕的是某种存在存在者,最多是某种因缘,而畏所畏者却不是任何存在者,是无(无何有之乡)。而这个无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仅仅一般的场所,世界展开的一般状态。

第二,怕所怕者,是有着因缘关系的存在者,而畏所畏者却恰恰是无的没有任何因缘关系。无之所以无,不是没有任何存在者,而是存在者之间没有任何因缘联系。所以世界的一般展开状态就是世内之物没有任何因缘联系的散落地、偶然地出现在世界之中。

第三,怕所怕者是一些特定之物,人们可以明确地说出所怕者,那个具有威胁性的存在者。而畏所畏者则是完全不确定的,因为所畏的实际上是无,所以完全不确定,人们也对世界这种没有任何因缘关系的一般状态感到畏,因此,无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给人们带来畏。这种来自任何角落的威胁最终就是因为整个世界的无,无因缘联系。

第四,怕所怕者,明确地说来就是世内有威胁的存在者(某物),而畏所畏者正是整个世界的无因缘。而这里的无因缘实际上指的是世界的虚无与生活的没有意义。人们之所以为世界的虚无产生的是远远超出怕的畏的恐惧,不是因为当我们认定世界是虚无的以后,世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都灰飞烟灭,而是因为,当我们确定世界是虚无的时候,仅仅是世界中存在的我变得一点都不重要,如蝼蚁于世,如沙粒于世。其重要性一如天地间的一粒沙粒,几乎寻不到其身影,辨不出其所在于所是;而其存在之短长若蝼蚁于历史,转瞬即逝,其存亡之偶然性若蝼蚁之或被人不小心踩到而身亡,或车压而亡。总之,我从此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一个我,而成为充斥着渺小、偶然性的自我。

世界,就是人们眼中的世界,世界的意义是人们对世界的作为,当世界原本的无意义状态被揭示,世界及其内的一切事物不仅没有消失,而是仍然如过去一样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只是整个世界和在世之物皆换了面孔,没了颜色和表情,就那样毫无生趣的接连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如机床上排成一列的酒瓶不断地毫无表情地涌向工人。世界没有了生机,没了色彩。人们宁愿相信这种世界是虚假的世界,是被下了咒语的世界,因为这样的世界是让人感到真正畏惧的世界,因为“我”从此“无关宏要”,从此偶然和不重要。

第五,怕所怕者,人们在怕中封闭的困于其中,只有当怕散去,人们才能够重新辨明方向。而畏所畏者将人们抛在世间,并抛到自己的本真面前,剥去常人世界对自我的圈养与足禁,人们需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带着从常人世界喂食的安逸中剥离之痛。畏剥夺了用公众讲法来领会自身的可能性,把此在抛回此在本真的能在处,即此在所为而畏者处。人们在畏中不是封闭的困于其中,而是在畏的龙卷风中消失于其中,被畏从原先的常人世界公众方式中带到本真的自我之中,从自我的常人世界的展开的可能性中带到自我的本真展开的可能性中。人们在怕来临时如在迷雾中迷失且慌乱,人们在畏来临时被本真自我的存在惊醒,且清晰地感受到与常人世界撕裂的痛。畏让人们展开本真的各种可能性。畏是开展活动。

03怕与畏

那么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看,怕什么(有威胁的因缘联系),什么是怕(让有威胁的因缘联系牵涉自身并将这种威胁性的因缘联系开展出来),为什么怕(世界因缘联系。人们以操劳的方式存在,而操劳之物正携带者威胁性,操劳使人们卷入世界的因缘联系之中。怕来临之时,存在者被封闭的困于其中,直到怕散去才重新辨明方向)的问题放在畏这里就应该是,畏什么,什么是畏,为什么畏。

畏什么?畏无,畏世界本身,畏世界本身之没有任何因缘联系。什么是畏呢?畏就是在世本身。有所畏的最原初状态是“直接地把世界作为世界开展出来”,没有了其内在的因缘联系,仅仅是各种世内之物的展开。为什么畏?因为当世界没有任何因缘联系之后,人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的存在变得无关宏旨。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蜂拥而来的世内之物,人们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不知道它们将如何发展是否最自己有所威胁,也就不知道如何避开危险如何让世内之物和谐于世……人们变得无能无力,更加的惶恐。

作为现身情态,总是表明人觉得如何的一种状态,而畏所表明的是人的一种“不在家”的感觉。在常人世界、公众解释中,人们似乎获得安逸安全,却实际上是出于“不在家”的状态,但人们往往不自知。只有当人们畏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种“不在家”的状态,因为畏让人们意识到世界没有因缘联系,于是整个常人世界公众解释都同时不复存在,人们曾经安踏的地方原来是虚幻的梦境,原来人们一直露宿荒野,没有在自己真正的家中。于是畏将人们抛回到到自己真正的家中,并让人们按照真正的自己的可能性展开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公众解释。

怕如一阵狂风吹过,飞沙走石迷了双眼,人们在狂风中瑟瑟发抖不敢乱动无所能为。畏则是一场龙卷风,疯狂袭来在瞬间摧毁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环境的同时,将人们急速拔离其中抛向自己从未经营却是真实自我所在的新地。怕后,人们仍在原地,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生存;畏之后,人们换了新地,杂乱无章人们要按照自己的可能性重建家园。怕中,人们觉得自己在熟悉的环境之中得到保护,畏中,人们感到熟悉的周遭原来不能安放心灵,原来自己一直没在家中。怕是一哆嗦,畏是一惊醒,哆嗦后还可以继续,惊醒后发生改变,人们不能在按照原来的方式存在,而是要寻找家,寻找安放本真的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德格尔的怕与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