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公元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击败,回到盛京之后不久就驾鹤西去了。经过一番商议之后,皇太极在代善等人的拥护下继承了汗位,成为了后金*权的新汗王,改年号为天聪元年。
内忧外患,根基不稳
皇太极继位之初,整个后金*权处于各方*权的包围之中,北面有蒙古,东北有朝鲜,南面又是后金的劲敌大明朝,三方势力相互勾结,外交上完全处于孤立的状态,随时都有顷刻间覆灭的危险,形势十分严峻。后金内部权力分化严重,努尔哈赤的后辈们多数手握重兵,战功显赫。虽然皇太极经过几番角逐登上了汗位,但是这位天聪汗与他白手起家的天命汗父亲相比,权力受到了极大制衡,虽然名义上他是大汗,但实际上后金当时却有四个人当家作主。这种权力并存的局面让后金*权面临着分崩离析的隐患,其他三大贝勒都有可能颠覆他的大汗之位。
借刀杀人,除去阿敏
四大贝勒中的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其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后来舒尔哈齐背叛了后金,企图称王自立,被努尔哈赤幽禁致死。从血缘关系来讲,阿敏相对于其他两个贝勒关系较远,势力单薄。除此之外,阿敏性格偏激,做事情非常容易冲动,并且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济尔哈朗等人关系也差,以至于在以后皇太极对他清算时无人站出来求情。综合以上原因,阿敏成了皇太极“南面独坐”的首选目标。
天聪四年(年)五月,孙承宗组织了六万兵力准备收复被后金攻占并控制的“永平四城”,即永平、遵化、滦州、迁安等四城。负责防守四城的总指挥阿敏手中不到两万人,并且分散在四座城池之中,面对势在必夺的明*,阿敏选择了弃城出逃,保存实力。明*顺利地攻下永平四城,孙承宗派大将祖大寿对溃败的后金*队设伏阻击,阿敏的镶蓝旗*队遭到了重创。
观遍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皇太极实有借刀杀人之嫌。一是“永平四城”乃京畿重地,四城的失守可谓是让崇祯帝每夜都睡不好觉,明朝集结重兵收复是迟早的事。二是“永平四城”距离后金国都盛京天高皇帝远,后援严重不足,一旦发生战事,八旗*队支援都是鞭长莫及,并且阿敏的镶蓝旗不足两万人分守四城,兵力和明朝*队相比悬殊太大。所以让阿敏独守四城无异于羊入虎口。
选择保存实力弃城出逃的阿敏给了皇太极找他清算的机会,兵败的皇太极逃回盛京之后,皇太极就召集各大贝勒细数阿敏“十六条罪状”,被幽禁十年,皇太极此举可谓是用心良苦。
御前漏刃,削去爵位
天聪五年(年),皇太极亲率八旗*队主攻大凌河,莽古尔泰与德格类率领正蓝旗部队作为策应。当合围大凌河的时候,莽古尔泰被明朝总兵吴襄的袭击,部队遭到重创。皇太极得到奏报后大怒,指责莽古尔泰的*队不听指挥,延误了*机。莽古尔泰矢口否认,并说皇太极想要公报私仇除掉他,并拿起自己的佩刀,怒视皇太极。莽古尔泰的弟弟德格类怒斥他犯了忤逆之罪,并用拳头打他。莽古尔泰更加生气,剑刃出鞘。皇太极极其愤怒,削去了他的爵位,降为了普通贝勒,夺去了五牛录的兵力,罚银两一万。自此莽古尔泰也失去了与皇太极分庭抗礼的实力。此后不久礼部参*李伯龙公开提出朝见仪式需要修改,“莽古尔泰不应当与上(指皇太极)并坐”。
大贝勒代善看到阿敏和莽古尔泰的下场之后,选择了明哲保身,不再与皇太极共同受坐,主动表示“我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上并列而坐,甚非此心所安。至今以后,上南面居中坐,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皇太极终于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务的旧制,改成自己“南面独坐”,取得了汗的独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