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壁画精品的荟萃之地年都乎寺
TUhjnbcbe - 2024/3/14 8:35:00

文:骆驼水

图:来源网络

年都乎寺藏语称“年都乎噶尔扎西达吉林”,意为“年都乎吉祥兴旺洲”,祈愿很灵验。位于同仁县城西北1公里处,由丹智钦建于明末,建寺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第三世夏日仓根敦赤列(公元-年)时期成为隆务寺属寺,除了独占鳌头的大型精美的壁画、堆绣外,还有不少宗教文物弥足珍贵。

年都乎寺由丹智钦初建,此后,应当地僧俗之请,由隆务寺堪钦活佛根敦嘉措任该寺住持。自此历辈堪钦任主持。年都乎寺寺主堪钦仓共传七世,堪钦根敦嘉措,附近苏乎日村人,传为二世,自他主持寺务后,共历五世,即三世官却群佩嘉措,四世东维嘉措(曲玛人),五世罗桑华旦嘉措(隆务人),六世罗桑隆尕嘉措(年都乎人),七世公保,亦年都乎村人,还俗在家修行。

后来,比塘华丹塑立弥勒佛像,彩绘十地壁画,并由叶什姜根敦达智合写有《弥勒殿修建志》。寺僧继成噶如画师的绘画传统,多出艺人。建有夏日仓、堪钦仓、卡苏乎仓、丹仓、阿柔仓等活佛的昂欠5院,大经堂、弥勒殿、释伽殿、护法殿等各1座,年都乎村群众为其主要信仰者。宗教活动主要有,循例于农历每月十五日、三十日集体诵经,正月初八日至十三日举行祈愿法会。其间,于十二日展出堆绣的释迦牟尼大佛像。

寺内珍藏有一块大明石碑,碑名为“王迁仪纪功碑”。碑高厘米,宽88厘米,厚17厘米,质地为浅红色沙石,顶额题“大明”二字,刻楷书阴文15行,计字,碑身左侧刻着立碑者官衔、姓氏及工匠姓名。碑文记载着在同仁县保安设寨筑堡过程中,王迁仪作为当地屯首做出的贡献。经学者考证推断,该碑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年)八月初一立。如果此碑一直保存在年都乎寺,则建寺时间和建寺同时绘制的大壁画,其年代至少在公元16世纪末以前。

宗喀巴殿庙在年都乎大经堂楼上,正中端坐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金像,其塑工和用金技巧十分高超,使人耳目一新,它在讲述着今天的雕塑艺术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两边尊宗喀巴小佛像制作也很精美,组成名副其实的楼上楼千佛殿。特别是那八扇描绘8位供养仙子的装饰画,以各自优美的姿态,活灵活现地正在表演着,她们有的吹笛,有的曼舞,有的捧献鲜花,把人带回年前的弦歌雅意中。她们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幸存者,是百姓把大殿做了粮库,又怜香惜玉地涂上一层护胶,才使八大仙女艳美如初。为观赏者赞口不绝。

寺院是壁画精品的荟萃之地。一代代画家留下了炉火纯青的壁画,也留下后辈敬仰的献身精神。年都乎寺壁画创作跟年都乎寺初建同步,大概在17世纪末。年都乎寺清代壁画现存于萨增拉康殿(又称毛兰吉昂殿)和弥勒殿。据考证,萨增拉康殿壁画的作者是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的著名画师噶日班智达罗藏希饶无疑,壁画应该在年该殿建成之际绘制。弥勒殿壁画主要由维唐华丹、才让端智师徒所绘,年代在十八世纪中叶。其中,萨增拉康殿内的八幅壁画是现存热贡艺术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壁画内容为为本生传、宗喀巴传、怖威金刚、具誓善金刚等、燃灯佛。弥勒殿的壁画《十六罗汉传》是热贡地区现存最大的壁画作品,整个画面占据殿堂的左、中、右三面墙壁,可谓鸿篇巨制。

萨增拉康殿壁画主要分布在殿堂内外四壁。由于风蚀和人为破坏,殿外9铺壁画图像识较为困难。其中,门两侧壁画已荡然无存,但根据热贡地区寺院壁画布局特点,应该是阿米玛沁和阿米夏琼两位山神。殿内壁画基本保存完好,布局跟外壁完全对称,只是由于后壁正中位置因供有弥勒塑像而占据一铺壁画的位置,故只绘有8铺壁画。门两侧为怖畏金刚和骑羊具誓善金刚;左右壁为释迦牟尼本生传;后壁为燃灯佛和宗喀巴传。

《释迦牟尼本生传》,萨增拉康殿的四辅本生传壁画跟德格版《三十四品本生传》相吻合。四铺壁画虽然自成单元,但其内容上都是以释迦牟尼为主尊,以连环式讲述本生故事为内容。在形式和内容上各铺壁画实际形成了一个连环式整体。分别描绘佛陀前生身为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舍罗婆、水牛、水鸭、猴等所行善业功德的故事34品,其中28品有题记。以通过释迦牟尼世世代代宿世的故事来揭示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布施利人等思想,通过讲故事劝人入佛向善。此外,除了主尊和背景内容一致以外,四间壁画下端各绘有一位护法财神,分别为增禄天母、白财神、黄财神、黑财神。从现存实物资料来看,“本生传”为内容的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中开始出现是在15世纪末,18世纪以后则大量出现在卷轴唐卡中。比起卷轴唐卡,壁画的幅面使它更善于表现场景宏大、叙事情节复杂的传记性题材。

壁画《燃灯佛》,主尊燃灯佛,头顶华盖,五官小巧,肤色通润,袒露右臂,两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与莲花座上。主尊上方左右分别绘无量光佛净土和药师佛净土,左右分别绘八大弟子和三世佛、五方佛,其中将三世佛和五方佛巧妙地以佛龛形式安置在画中佛殿的一二层中,构思巧妙。主尊以下环式安排菩萨相八大弟子和比丘相八大弟子。作者在这幅画中以高超的技法将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号”体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面部和手指的入微表现,堪称一绝。

《怖畏金刚》,主尊为三十四臂双身怖畏金刚,上部正中的上师位置绘文殊菩萨,主尊左右分别绘那嘎日夏和金刚萨埵双身,下部绘三尊护法神,中间为六臂大黑天,左为阎罗护法,右为吉祥天女,画面背景绘释迦牟尼十二行传故事。与另一幅具誓善金刚壁画构成完整的十二行传故事。依次绘有驯服大象、降服魔众、三十三天给母说法、灵鹫山说法等佛传故事。护法神造型夸张,上翻的肥硕牛鼻,张着的血盆大口,大而暴突的眼睛,突出了大威德金刚的威猛与恐怖,在熊熊火焰的曾托下很容易吸引人的视点。

《具誓善金刚》,护法神青面獠牙,手持金刚杵,骑乘一只奋蹄激进的橘红色神兽,显得暴躁不安,似乎要吃尽天下万恶之物。整幅图以青绿色调为主,构图活跃,极具动感。尤其是周围景物的描绘,在大面积石绿背景上或扬鞭催马,或静坐讲经,人物神态栩栩如生。整幅画色彩丰富、明快,渲染细腻,技法写实多变。该壁画与另一幅大威德壁画构成形式上的统一和内容上的一致,画面背景也是佛转故事,内容为兜率宫降生、白象入胎、树下诞生、七步生莲、迎接入宫、龙王沐浴、婚配赛艺、出游四门、削发出家等。

《宗喀巴传》,宗喀巴像除具有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号”之特征外,面容为美少年标准。此画除了遵循宗喀巴像的度量标准和身形特征外,没有突出的亮点,倒是画面背景值得研究。整个背景以石绿为基调,以白色殿堂、红色袈裟作点缀,使色彩和谐雅致,具有明代汉族园林和庭园画风格。人物动态和马匹造型更为汉式化。这种表现风格是典型的西藏噶赤派司徒班钦风格。这也说明当时的热贡艺术多方取法,特别是内地画风开始成为仿效的重要因素。

弥勒殿壁画《十六罗汉传》,是清代热贡艺术大师维唐华丹及其年都乎弟子才让端智所绘。整个画面环绕殿堂的左、中、右三壁连环展开。从中能看出画师们匠心独到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造型能力。画面中各尊罗汉个性鲜明、动态自然,簇拥的众生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将佛画人物造型发挥到了极致。在构图上将佛传故事的每个情节,用青山绿树自然隔开,使画面显得既紧凑又轻松。色彩处理上以青绿山水为基调,红色袈裟为衬托和点缀,使得色调和谐纯朴,极具装饰韵味,堪称早期画师们的呕心沥血之佳作。

年都乎寺壁画,忠实地继承了西藏曼塘派特别是新曼唐派的艺术风格,构图饱满、色彩艳丽、明快,人物造型清秀、细腻,山石、树木、云霞等景物装饰味浓厚。如尕撒日画师桑杰太(更藏的业师)被视作清代名师香曲热赛转世,他天资非凡,无师自通,一直保持着藏族绘画的古朴风格,善于刻画人物,笔法苍劲老辣,设色简洁。特别感人的是他自幼双腿残疾,不能站立,可他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家,毕生绘画不辍,每一幅都是克服困难,坚忍顽强的结晶。作画时,只能将画布平摊地上,围绕着四周来回爬行,绘制得何其艰难!就这样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精品,也留下了不竭的精神财富。

年都乎村民以土族为主,自称“霍尔”,自然村周围都是藏族,因此,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语言、服饰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影响,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她们接受了藏传佛教。村内日常以土语交谈,但他们又熟操藏语,也能以汉语和外界交流。该村拥有一座古城,称“年都乎”城。相传为明代移民戍边时所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90米,墙体土夯筑,高10米基宽4米。

“於菟”(WUTU)为这里一种十分古老的民俗活动,是土族人的一种祭祀舞蹈。这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这种舞蹈中有一些带有原始文化观念的民间舞蹈形式,所以它被人们称为人类艺术史的“活化石”,是我们研究人类艺术发展的形象而生动的活资料。

1
查看完整版本: 壁画精品的荟萃之地年都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