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五年三月初十,皇太极阴谋策划了大妃事件,诬告代善与多尔衮之母阿巴亥暧昧不清,请求努尔哈赤予以惩治。努尔哈赤获知此事后,出于平衡各方势力的考量,不愿让事件发酵扩散,故只对代善进行了口头上的警告。在遭到皇太极的暗箭攻击后,代善本应对其怀恨在心,但在后来的汗位继承中,二人为何走到了同一战线?
本文以清代各项史料为蓝本,探讨代善与皇太极间的权力斗争,进而对满清入关之际的政治走向一探究竟。
代善
代善将汗位让于皇太极
在经历了长子褚英事件后,努尔哈赤对于立储心灰意冷,放弃了直接设立汗位继承人的打算,转而以八王议政来考察诸子的政治表现。按照八王议政的规定,八位旗主享有均等的权力与义务,除了要负责军政决策,还要通过共同推举的方式来选择汗位继承人。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王议政制度,虽然在表面上解决了储位空悬的问题,但却造成了后金中央决策的分散,从而招致了无穷的后患。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的失利抑郁而死,由于其死前没有留下传位遗诏,汗位顿时陷入了空悬当中。由于八旗在政治上相互独立,所以各旗旗主都有志于图谋汗位,宗室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关键时刻,身为长子的代善挺身而出,将本应属于自己的汗位禅让于皇太极,从而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情愿让位给他的一位幼弟。且当他的这位幼弟,就是崇德皇帝死去之后,他又和他的八个儿子退避不争王位。他把皇室和国家的安宁,看成是高于一切的重要。《汤若望日记》
根据宫中传教士的记载,最有资格继承汗位的人应属代善,这完全符合当时的政治局势。在群龙无首之际,若想染指汗位,必须拥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军事实力,从八旗内部的势力划分来看,唯有代善父子统领两旗,其余贝勒都只是各领一旗而已。
倘若各旗为了汗位兵戎相见,有谁能够敌过代善父子统领的两红旗?此时的代善明明可以趁着丧乱之际,利用两红旗的权力,联合其他诸旗夺取汗位,但他却审时度势,从后金的大局出发,力排众议拥立皇太极继位。
诸贝勒大臣聚于朝,代善以其议,告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及诸贝勒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硕托、豪格等。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清太宗实录》
不难看出,虽然继承人需经过八旗内部的议政选举,但拥立皇太极则完全是代善一人的首倡,众贝勒眼见大局已定,这才纷纷拥护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
正是代善在临危之际的让贤之举,解决了八旗内部的继位纷争,避免后金在入主中原前就陷入四分五裂。皇太极继位后,有感于代善的拥立之功,便将他封为和硕礼亲王,从封号中即可看出,代善在汗位继承上做出的极大谦让。
皇太极恩将仇报打压代善
皇太极继位之初,与四大贝勒的实力对比中并不占优势,先不论大贝勒代善独自拥有两红旗,二贝勒阿敏与三贝勒莽古尔泰率领的两蓝旗也不容小觑。万般无奈之下,皇太极只能延续八王议政,并将日常政事改为由四大贝勒轮流执掌,如此一来,后金的汗权便一分为四。
皇太极:事事掣肘,虽有一汗之虚名,实无异整黄旗一贝勒。《天聪朝臣工奏议》
恰逢后金正在进行图谋中原的霸业,八王议政已经不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皇太极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就必须对三大贝勒进行打击。
皇太极加强汗权的各项措施,引来了阿敏与莽古尔泰的极力反对,前者妄图割据朝鲜、自立为王,后者更直接在皇太极面前拔刀泄愤,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汗权统治。与这二人相反,代善不仅一直对皇太极保持顺从,甚至还主动协助他进行汗权的巩固,但即便如此仍是不得幸免。
正红旗
天聪九年七月,皇太极突然召开议政会议,当着满洲亲贵的面大肆斥责代善,声言代善屡次劝阻进军,另有所图,随即下令废除大贝勒名号,并罚取正红旗10个牛录。无论是满朝文武还是代善本人都能看出这是欲加之罪,但皇太极的加强集权已经势在必行,任谁都无法阻拦。
数个月后,皇太极于盛京皇宫内宣布称帝,特将诸贝勒召至殿内效忠发誓,但却唯独将代善排除在外。在女真族内部,宣誓具有极其神圣的政治意义,参加宣誓的人必须在核心圈层占据一席之地,皇太极此举已明显是将代善排除在外了。
代善虽然赞同皇太极的集权之举,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任人摆布,于是他想到用毒誓来换取信任。
倘代善有意乱政,愿天地知而速杀之。《天聪九年档》
如此巧妙的以退为进,既表现出了对皇太极的忠诚,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政治地位,不至于落得像阿敏、莽古尔泰那样的悲惨境地。皇太极虽然没有对代善赶尽杀绝,但却任由多尔衮、济尔哈朗等小贝勒侵占了他的议政权力,代善四大贝勒之首的称号已是名存实亡。
代善将自己的儿子交由多尔衮处置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因中风而猝死于盛京皇宫的龙榻之上,他犯了与努尔哈赤相同的错误,即没有在生前留下任何传位遗诏,由此引发了八旗内部对皇位的竞争角逐。
就在皇太极驾崩后的第五天,满洲贵族召开了一场内部会议,会议上将决定皇位的最终归属。以多尔衮为代表的两白旗凝聚了多铎、阿济格的支持,以豪格为首的正蓝旗则赢得了代善、济尔哈朗的拥护。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两黄旗将士突然冲上前来,声称必须从皇太极的子嗣中选立,否则就要集体自尽。
济尔哈朗眼见这剑拔弩张的场景,不忍八旗内部同室操戈,便率先提出应由福临继位,代善则立即做出了响应。
豫亲王(多铎)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礼亲王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乃定议奉世祖即位。《清史稿》
可以看出,多铎将皇位问题引到代善身上,就是想要浑水摸鱼,但代善却话锋一转,表示坚决拥护福临继位,以此粉碎了多尔衮兄弟争夺皇位的图谋。
多尔衮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深知决不能在入关前就陷入自相残杀当中,便应允了这一折衷提案。会议结束后,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带领众贝勒盟誓,声称要忠心辅佐顺治,否则当天地不容,但多尔衮果真能放弃对皇位的争夺吗?
就在诸贝勒发誓效忠新帝之后,多尔衮便与代善之子硕托私下串联,商议如何上位一事。代善获知此事后,害怕他日东窗事发,便主动揭发二人阴谋,将硕托上交给了多尔衮。
面对代善的大义灭亲之举,多尔衮左右为难,倘若真将硕托法办,便会失去镶红旗的支持,但若保全硕托,则无疑承认了自身图谋皇位的野心。经过一番慎重权衡,多尔衮选择弃车保帅,以扰乱国政之罪将硕托处死。
硕托死后,多尔衮的势力集团大受打击,短期内无法再对皇位进行染指,新生政权得以稳固。此时的代善经历了三朝的政治斗争,并多次将大清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而在付出了亲生儿子的性命后,他的历史使命也就至此结束了。
结论:
同样作为满清入关时的政治人物,代善既不如皇太极那般雄才大略,又不如多尔衮那般智勇双全,但他却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顾全大局。从拥立皇太极父子继位,再到大义灭亲牺牲嫡子,代善的每次抉择完全不计个人得失,皆是以大清的利益为根本。可以说,正是因为代善的无私奉献,使得八旗多次渡过了可怕的政治危机,从而解除了满清问鼎中原的后顾之忧。正如乾隆帝所言:代善茂著壮猷、克昭骏烈,在古代的谥法体系中,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纵观代善一生,烈是对他功绩最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