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将“诗意”与“栖居”相连,意指一种人的生活状态。那么,到底什么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栖居”呢?他在分析荷尔德林言说的栖居时指出,诗人所说的人的栖居“并非描述今天的居住情况”,“当荷尔德林言说栖居时,他在他眼前拥有人类生存的基本特性。他从与那种从本质上来理解的栖居的关系中,看见了诗意”。
亦即“诗意创造首先使居住成为居住,诗意创造真正使我们居住”。这实际上是表明,当居住是诗意的居住时,居住才是居住,也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本质上的居住,“诗意”也就成为居住自身本体论的特性。这种居住的诗意实质上就是他所主张的“诗意言说”。
因此,海德格尔认定“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自身即是人的家园”。人栖居的本质是诗意的,诗意的栖居才是人的栖居。栖居意味着人类存在于大地上的生活方式,其基本特性是一种保存与安详,是人对世界的一种保护、爱抚、保藏和照料的共存关系,是人生活在“大地之上”与“天空之下”的怡然状态,是“天人合一”的真实表现。
诗意的栖居是要居于诗意之中,那么“诗意”就成为“栖居”的一种内在尺度。是一种度量,是人的一种超越人性与物性之现实束缚的超然状态,或者说是“人用神性度量自身”。而神性则是人衡量他居住居于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尺度”。“诗意,作为居住维度的本真测定,是居住的根本形式。诗意首先允许人的居住进入其非常的本性,其现身的存在。
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诗意的居住,就是要人回归到自由和自然的生活状态,从科学技术对人的“座架”中解放开来,是人在合人的价值性追求的基础上使用科技,成就天、地、人、神(神性)的和谐。诗意的栖居,要做到与自然的诗意共存,将自然从现代技术的“座架”中解脱出来,让大地自由地在其本质中存在,诗意的领悟成为必需。通过作诗才能回到人的本真的栖居状态。那么,人怎么样才能回到本真的具有诗意的栖居状态呢?
同样,荷尔德林给予回答:“……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就不无欣喜,以神性来度量自身……”。这就是说,达到人之栖居本质那里,作为尺度之要求达到心灵那里,从而使得心灵转向尺度。
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只要这种善良之到达持续着,人就无不欣喜,以神性来度量自身。这种度量一旦发生,人就能根据诗意之本质来作诗。而这种诗意一旦发生,人就能人性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在海德格尔那儿,无疑是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高境界,“诗意的栖居”才是此在的本真全能存在和真正的人的自由。虽然这是人的生存状态的理想化愿景,但无疑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它。
诗意的栖居,其前提和途径是人的精神幸福。幸福的外在标准不一样,因人而异,但“精神幸福”不同,“它是一个内在的标准,个体在他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找到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就是‘精神幸福’”。
每个人都生活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守护在诸神面前,虽然他们的外在地位有所区别,但追求“诗意栖居”的渴望是平等的,而“诗意栖居”也是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的一种至高境界的向往,是关于人生境界和价值的至高关怀,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审美的,是在人的层次上以一种积极乐观与诗意美妙的态度处事、应物、待己的高妙境界。
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中,不管是生命教育的当下,还是在学生生命的未来成长,教师都要引领学生并与他们一起参与到生活之中,回归那种栖居的诗意的生活方式。
对当下的学生来说,学生自身独特的生命涌动与意识绵延使自身的生命实践具有了诗意,从而使自身的生命实践成为一种诗意的栖居。
让学生的生活与生命实践成为一种诗意栖居,而这过程本身,就不可避免地也成为了教育者的诗意言说;一旦学生具有了纯真的善良,并永驻心灵之中,也以诗的方式进行言说,以神性的尺度规诫人性,那么,他们在天空之下,在大地之上,就会精神愉悦,和谐与共。这样,就让诗意回归栖居,实践着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过着人之为人的生活状态。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