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语言哲学阐释澎湃
TUhjnbcbe - 2024/6/29 16:18:00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lx/
<

“此在”(Dasein)概念是海德格尔几乎全部思想的精华所在,哲学界一直热衷于解读其背后的学理基础和思想渊源。本文通过语言哲学研究,尝试以“语言”为视角,从古希腊哲人对“存在”问题的原初思考入手,在综合的学科视野下探究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语言哲学基础。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万事万物如何存在?”“何物存在或不存在?”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古希腊朴素形而上学的研究范畴。古希腊哲人们为何如此执着地探索存在问题?我国学者李洪儒从语言哲学角度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观点:“西方形而上学得以形成的真正根源在于,作为其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基础的印欧语系(Indo-Europeanfamily)的语言具有区别于其他任何语言的特点,这就是‘在’与‘是’同一。”语言学研究指出,印欧语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语系之一,其成员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波兰语等四百多种语言。形而上学发源地古希腊所使用的古希腊语以及本体论哲学蓬勃发展时期所使用的现代希腊语、拉丁语、德语等都是印欧语系语言。早在18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已经发现,印欧语系的绝大多数语言都是具有诸多共性的屈折语(inflectedlanguage)。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术界获得重要发现:印欧语系绝大多数语言中的系词都有两个基本含义,即“是”和“存在”,英语tobe、德语Sein、俄语есть等词汇都是如此。汉藏语系(Sino-Tibetanfamily)的语言则不存在这一现象。相关研究指出,在《左传》问世之前,汉语中没有“是”,“是”大概在秦末汉初才确立起来。并且,汉语中的“是”没有“在”这个含义。“在”与“是”同一意味着,说某物“是”的同时,也就给出了这个事物的本体论承诺,即此物“存在”。这是印欧语系语言的一种独特“编码方式”(coding),它使得“存在”先验地具有意义。正因为如此,形而上学家们才会不断追问“存在”本身是什么,万事万物如何“在”或“是”。

古希腊形而上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最早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语言哲学阐释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