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昼极昼工作室
文
李晓芳
编辑
王姗
一张书桌
书桌不用太大,只要放得下一小盆路边买来的绿植,一台二手电脑和kindle,几本哲学书,还有厚厚一沓打印好的海德格尔文章合集,农民工陈直就挺满意了。
每天晚上8点下班,吃过晚饭,陈直坐到书桌前读哲学。他今年主要读海德格尔,也读尼采,蛮喜欢名声不那么响亮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但海德格尔思想层面上更为深刻,我需要对他多读一点。”哲学晦涩,有时他卡在某一段,又累又厌烦,就去翻译美国哲学教授理查德·波尔特撰写的《海德格尔导论》,直到深夜十一二点。
他读书和翻译的地方是个20平米的小开间,房租块,除了书桌,就是一张铺着蓝色花朵床单的双人床——那是妻子的“领地”,她或躺或坐,戴着耳机刷偶像剧片段。没有衣柜,衣服堆叠放在门口的椅子上。临时有访客,就把衣服挪到床上,好歹腾出一把椅子用作招待。阳台也是简陋的厨房,旁边就是狭窄的厕所。楼栋挨得极近,傍晚隔壁楼的邻居做辣椒炒肉,像是在你耳边挥动锅铲。
●陈直的书桌李晓芳摄
住在这一片的和陈直一样,都是附近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陈直今年31岁,江西赣州人,20岁开始打工,辗转于服装厂、货仓、印刷厂,上一份工作在厦门的一家台湾电子厂,负责维修组装手机摄像头的机器。工作并不劳累,但虚耗时间,不能玩手机,不能打瞌睡,自然更不可能想海德格尔。
和之前相比,陈直觉得这份工作已经蛮好,“起码有自己的空间”。来厦门和妻子会合前,他一个人在深圳龙华富士康做临时工,负责组装iPad屏幕。住所是劳务派遣公司租的,十人一个宿舍,上下铺,加上一个狭窄的卫生间,气味混杂。屋子里放不下一张书桌,甚至连椅子也没有。室友来自不同的生产线,交情谈不上好,有时间更愿意拿来睡觉、打游戏,或者刷自考资料。
每天晚上下班,陈直带着自己存了多本书的kindle,随意逛到工厂附近的公园,就着路灯看书。他提到在宿舍里,“有人看到我用kindle看英文书,会大惊小怪,我不愿意这样子。但是我也不愿意不阅读了。”公园里的人们来来去去,忙着聊天、谈恋爱、遛孩子,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工人读哲学,这让他感到安全。长椅、花坛边的石阶,都可以成为书桌。
翻译则要等到周末。年4月,他开始翻译《海德格尔导论》,富士康每周有一天休息日,他带着二手电脑到附近的图书室,选一张空桌子。从早上9点开始,中午囫囵吃一份10元快餐,一直翻译到晚上8点闭馆,一天能翻译三千个单词。
因为打工,他到过不少地方,也去过许多城市的图书馆。在陈直看来,一座图书馆好不好,不是看书的质量或数量,而是空位够不够多,能不能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从这点上说,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太过压抑,广州的过于拥挤,深圳的图书室勉强可以,最满意的还是如今的厦门图书馆,安静、空位多。
从春天到秋天,从深圳到厦门,就这样一点点挤着时间,文档越积越长,他断断续续花了四个月完成了《海德格尔导论》的翻译。
做翻译一方面是喜欢这本书,陈直说,这本书对海德格尔的初学者很友好,用了许多具体事例阐述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也有务实的成分,他厌倦了流水线上一日复一日的单调枯燥,迫切希望挣脱这个环境,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进入大学是他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法,而翻译或许能成为进入大学的一张凭证。
期间,陈直每翻译一个章节,就发在豆瓣的海德格尔小组,询问,“有哪位朋友可以帮忙联系出版社,看是否有出版可能?因为我身处在社会底层,而非大学之中。”回应者寥寥。他给出版社发私信,石沉大海;想给国内的哲学系教授写自荐信,却迟迟不敢落下第一个字。
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年11月7日的晚上,他在海德格尔小组又发了一个帖子,标题为“我是农民工,请问要如何才能入读大学”,他写道,“我听说,可以以‘同等学力’入读大学。因此,我花了几个月时间翻译了这本书《海德格尔导论》。我认为如果能出版的话,完全能够证明我的这个‘同等学力’。”
反差鲜明的“农民工”和“海德格尔”让这篇帖子迅速传播开来。他以“读哲学的农民工”身份火了。
●陈直发在豆瓣“海德格尔”小组里的帖子。图片来源网络
失败者简历
年末,我在厦门见到陈直时,他正因为一篇报道成了舆论的焦点,受到许多争议,这让他一度不想再面对媒体。陈直给我的感觉像是长年缩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有一种青涩气质,他大约一米七高,偏瘦,戴一副细框黑色眼镜,喜欢趿一双拖鞋,走路飞快,边说着话边渐渐融进正从电子厂和塑胶厂走出来的人群。
发帖前,陈直已经从厦门的电子厂辞职,失业半月有余。媒体的采访让他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