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印开蒲:年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他60余年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考察。他从绘制植被地图做起,参加了四川植被、四川薯蓣资源、横断山植被等多项科学考察,跑遍了四川盆地的山山水水。他为九寨沟和亚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大熊猫保护、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等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打开电脑,盯着眼前的校对文稿,印开蒲仔细对照每一个自然段。一行行看下来,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他就在旁标注……印开蒲在办公室校对文稿。本报记者王永战摄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五楼,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印开蒲正为《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一书再版进行校对。“快,快坐下”,见到记者到访,79岁的印开蒲连忙站起身,利索地倒起茶。说起与生态保护结缘,印开蒲的思绪飞向60多年前……“看到那层峦叠嶂,每一次都心旷神怡”年,17岁的印开蒲高中毕业。恰逢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现成都生物研究所)招生,从小喜欢植物的印开蒲就这样成了一名植物学研究人员。“一开始只是见习。我绘画底子好,写字漂亮,就被送到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地理系学习绘图。”印开蒲打开一本《四川植被》,“看,这些植被分布图都是我画的!”一把尺子、一支笔、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些粮票,成为正式的研究人员后,印开蒲开始参与四川西部的植被考察。拉起绳子,扯起一块长宽20米的正方形范围,计算面积内植物分布数量——从河谷到山地最高处,海拔每升高米,印开蒲便和同事们这样拉一次绳子。“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一定海拔的植物分布情况和数量,进而计算出一个县乃至更大范围内植物分布情况,从而绘制出植被地图。”印开蒲说,绘图既要巧劲,也得有气力,得一个县一个县地跑。“那会儿条件艰苦,就着干粮吃咸菜,交通全靠两条腿。”印开蒲常常一走就是好几个月。年,一次在雅安天全县的山林调查结束后,看到调查队员们饥肠辘辘,印开蒲提议打点鱼来解馋。看到网里全是活蹦乱跳的鱼儿,大伙儿当时的那种开心,印开蒲至今还记忆犹新。印开蒲说,在山里考察,既需要掌握科学方法,还要对眼前的植被生态充满热爱,“看到那层峦叠嶂,每一次都心旷神怡。”年,印开蒲加入四川薯蓣资源调查当中。“薯蓣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调查薯蓣资源分布状况,可以为后续开展合理利用奠定基础。”当时,作为川东调查组组长,印开蒲还担任着经费管理员的职责。“那会儿管理着元的经费,可大意不得。”每次休息,他都要把经费裹起来,放在衣服内衬里才踏实……“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年,因为四川薯蓣资源调查,印开蒲第一次来到九寨沟。“沉没在水中的钙华长堤,在湖水荡漾中透出晃动的光影,童话般的美景让我感到震撼!”印开蒲说,当时,他看到有森林采伐队已经进入山林,心里暗暗担心起来……年,印开蒲(左三)在四川省德格县开展四川薯蓣资源调查。资料照片
孜孜以求感人至深
王永战
采访结束后,印开蒲立即回到工作状态。他说,趁着身体条件还允许,要抓紧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来不得半点儿懈怠。和植物打了一辈子交道,印开蒲主要做了三件事:把植被分布状况转化为一张张清晰的图表,为后人研究提供大量基础资料;呼吁在九寨沟等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扛起了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拍摄分析植被生态资料,让影像记录穿越百年,把生态保护的理念更形象地传递给公众。60余年跋山涉水,永远保持孜孜不倦的状态,这是印开蒲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印开蒲贡献的,不只是一份份研究资料和调研报告,更有那份热爱和坚持。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