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本土建造丨了解一下甘孜北路温暖的家,
TUhjnbcbe - 2024/3/22 16:40: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www.t52mall.com/

康巴传媒(甘孜州民族博物馆供稿)

00:34

甘孜高山峡谷众多

阡陌纵横村庄零落

民族走廊东渐西进

地域辽阔风俗相异

俯瞰这里

你会发现

各具特色的民居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

建筑丰富多彩,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

这些灵活多变又别具一格的住宅形式

经过时光淘洗

代代相传至今

变成一个个难以复制温暖的“家”

今天为大家介绍我州北路片区

石渠、德格、新龙

三县的民居建筑

石渠县民居

石渠县位于甘孜州西北边陲,青藏高原东南部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石渠传统民居除牧区以帐篷为主外,部分地区也有土石木的住房。过去农区住房全是土木或石木结构的平顶“崩科”房,除寺庙经堂外,一部分是单层建筑,其特点是壁厚、矮小,便于御寒,且房内没有任何装饰。另一部分是两层楼房,下层一般作为牛圈,上层住人,并把室内分隔成套间,其中有厨房、客厅、卧室、经堂等。房壁上装饰有吉祥画或吉祥图案,经堂内供奉圣僧像。房屋坐西向东,东面用木头作房壁,并在外墙涂绛红色颜料,顶部涂上白、黄、绿相间的颜色以作装饰。

石渠黑帐篷

扎溪卡大草原是甘孜州最大的牧区,黑帐篷作为游牧文化的重要标志,这种古老的移动民居伴随牧民走过了很长的历史,而今随着牧民逐渐开始定居,它也有慢慢消亡的趋势,许多牧人已不再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冬季牧场逐渐建成了定居的房屋。

黑帐篷主要由牦牛毛和少量木材构建而成

先把牛毛编织成40-50厘米宽的长条幅

再用长条幅拼接缝制成帐篷主体

通过粗细不同的牛毛绳索、木杄、木栓、木橛的配合

以主体向四周拉扯搭建

拉帐篷的绳索最长的达十余米

整个外形均衡对称

黑色帐篷加上周围对称的木质支撑杆和牛毛绳索

造就了一种别样的形式美

帐篷最髙处的中脊部分,由两根柱头和一根横梁支撑,柱梁的衔接处是牦牛的喉骨,柱梁的髙度在两米左右,里面的长方形天窗可以掀开,进去后空间并不感到局促。

内部的空间布局较为简单,但有严格的空间次序。面对大门以中轴线分开,左边是阴帐,属于女人的活动区域;右边为阳帐,是男人的空间,正中是熬茶做饭的土灶台,加火添柴的灶口对着左边。正对帐门上方是神龛的位置,里边和左边帐壁整齐堆放装有粮食、酥油或其他杂物的皮毛袋子。帐篷周围也是牧人的生活空间,夜间可以安置家畜。帐篷前或旁边有一些带绳环的绳索,用于牦牛收回或挤奶时将牛犊拴在绳索两边,牛群就会自动待在帐篷周围,这是看管牦牛的一种方式。据当地的文化人讲,牧民搭建黑帐篷选址一般是向阳的山坡,附近有水源,帐门朝东或南。关于黑帐篷的禁忌也有很多,比如周围拉帐篷的绳索不能跨越,不能在帐篷上晾晒衣物,陌生人不能到帐篷后方等。

石渠县阿都官寨

石渠县洛须镇毗邻西藏昌都和青海玉树

年邓柯撤县时划归石渠

阿都官寨就坐落在小镇边上

阿都官寨也称丹阿图宫殿,传说是萨迦法王八思巴派其弟子嘎阿念当巴和忽必烈的王子一起上路向元朝皇帝护送护法神,到达甘孜地区后,按照八思巴上师的嘱咐修建的。后来,忽必烈与其小妃子的儿子阿若齐在后藏地区转世的男孩来到这里,专心供养扩建萨迦护法殿,由于此转世男孩很有男子汉气质,所以人们叫他“阿都”,后来逐渐形成了阿都家族。人们称这里为阿都宫殿。

阿都家族发展到阿都次丹和顿珠时期,与丹玛氏家族整合,就有了“丹阿图”的名称。官寨四周有院墙包围,主体建筑矗立在院坝的西北角,由于建筑一直有人居住看护,所以建筑还保存得很完好,虽然建筑的外观只有两层,但高度却不低,体量也较大,长宽高的比例都远大于一般民居。

西、北两面墙全由夯土而成,西墙整面无开窗,北面开窗较少且造型简单,主要是厨房、储藏、厕所的窗。东面和南面底层由黏土夯筑,二层全是木质“崩科”建构。建筑的木构装饰集中在这两面,精致的檐口和花窗占据了两个立面的很大部分,仔细观察檐口和花窗的装饰,感觉到建设者匠心独具,细节处理很有耐心,许多造型相同的地方,色彩的处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窗两扇结构和色彩处理也不一样。不知是刻意追求变化,还是多次修缮留下的痕迹,感觉上是协调好看的。

整栋建筑大致呈长方体,原来中间有天井,现在被新建的阳光棚覆盖,由天井旁边楼梯到二楼,二楼围绕天井回廊通往各个房间。

德格县民居

德格县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之称誉。这里有堪称“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的德格印经院,还有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八邦寺,因此被称为“康巴文化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和“南派藏医发展中心”。德格地处金沙江、雅砻江上游,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

德格县内民居分牧区和农区两类,牧区因其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特点所致,住所难以固定,部分牧民冬季牧场筑有简易藏式平顶房,夏季则四处迁徙,以帐篷为居住地,部分牧民常年居住在牛毛帐篷内。而农区居住较讲究,民房大多数是以褐红色为彩绘主色调的长方体平顶土木结构藏式建筑,有的古老民居也保留着建筑材料的本色,使其与大自然相融共生。这些建筑或一楼一底,或二楼半,或三楼半不等。底层四壁均为泥士夯筑,光昏暗,旧时一律作牛圈马圈使用,后来通常作堆放农具、木柴使用,二楼为主人居室,中间一室宽大,窗面亦大(六格窗、八格窗不等),光线明亮,常作客厅使用,藏语称“崩科”,四壁由直径15-20厘米的圆木半剖刨光镶斗而成,颇具安全、保暖特点。

德格县麦宿普马民居

本书选取的民居位于德格县麦宿片区普马乡

据当地人讲

这栋民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现在只有两位老人居住在这栋年久失修的房屋内

该民居坐北朝南,远观其体量远远大于周边其他房屋。房屋主体有八十余根柱头,柱头直径不等,柱距在2.3米左右。从南面大门进入,一楼是小院坝,院坝周围是柴房和牲畜圈,靠近主体建筑有楼梯可上二楼,二楼有阳台,是主人冬日纳阳取暖、休息的地方。

进入二楼,右边一间是客厅,再往里是小天井,有通风采光的功能,天井周围有经堂、卧室、厨房、储藏室、厕所。三楼主要用于晾晒粮食,前区为晒坝,后区两间小房间主要用于风干肉。两面有篱笆矮墙,下半部分由黄泥覆盖,上部空透通风,有顶可以遮雨。

该房屋四周的木檐装饰简洁大方,中间窗户窗格较大,旁边“崩科”窗户窗格细密,这种变化在建筑立面上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立面装饰简单朴素,门窗没有过多修饰,裸露的建筑结构、土墙和木结构的搭配,分割出不同大小的块面,增加了它的变化和趣味性,虽然简单但不呆板。

建筑的色彩远看和整个环境融为一体极为和谐,近看整栋建筑古朴大气、富于变化,斑驳的土墙和暗淡陈旧的木质结构仿佛诉说着它的历史。

新龙县民居

位于甘孜州腹心地带的新龙县,藏语名“梁茹”,意为森林间的谷,又称“对”,旧时叫“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新龙县。总面积0.92万平方公里,县境平均海拔米以上。

新龙牧区多住牛毛帐篷,也有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平顶房。农区住房较为讲究,多依地形条件而定,一般是坐北朝南。营造时破土动工必须选择吉祥日子,多为土石木结构的平顶碉房。

新龙县博美乡民居

较典型的新龙民居有两种

一种是拉日玛石板藏寨

藏房的屋顶全部由石板覆盖

远望藏寨整体感很强

大面积青石散发出古朴、原始的气息

另一种就是博美乡民居

该建筑为四层

坐北向南,平面基本为长方形

属比较典型的土石木结构平顶碉房

基础部分有90-厘米是石砌而成

上面为夯土和木质“崩科”构筑相结合,此栋民居大致结构沿袭了传统,内部的布局和功能与其他地方藏式民居有许多共性,但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

室外屋顶的装饰、窗饰都采用了木雕彩绘,既有粗狂的感觉,也有精雕细刻、色彩绚丽的特点,外墙收分明显,顶部四周有角花,夯土墙、石砌基础部分无涂层装饰,均为土石本色,外形协调统一、富于变化。

下期,我们将继续介绍甘孜州北路片区

甘孜县、炉霍县、白玉县、色达县

民居特色,敬请期待

本期责编:肖宵白马编辑:李娅妮余秋林泽措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土建造丨了解一下甘孜北路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