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藏文化带向世界
JIan即“见”、“鉴”、“荐”,每天通过
这一切,要从尼玛泽仁的绘画之路说起。德格县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被称作“雪山下的文化古城”。这里的很多寺庙都享有盛誉。幼时的尼玛泽仁时常随母亲到寺里朝拜,看到了很多很精美的壁画。这使他萌生了对绘画的渴望。他用火塘里的炭棒在家里的墙壁上画打仗、骑马的形象,描绘心里的梦想。
年,德格小学校长李福众发现了尼玛泽仁的天赋,开始耐心地指导和培养他。是年,学校推荐他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工作。尼玛泽仁每天用收音机听新闻,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蜡板把新闻内容刻下印出来,再散发给边远的藏民,以此宣传党的政策。他还用画笔记录下藏区的变化:翻身农奴在新时代得到了解放,牧民家里迎来了拖拉机、摩托车……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大量的基层群众,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
年,尼玛泽仁的版画作品参加了全国展览。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在看了他的作品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如果把名字盖上,看不出这是汉族还是藏族的作品。这给了尼玛泽仁很大的触动,他由此踏上了艺术的寻根之旅。
年,为准备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画展的作品,尼玛泽仁进行了一次采风。他在—个寺庙里看到三幅巨大的唐卡,强烈的艺术冲击力瞬间将其震撼。尼玛泽仁感叹道:“我苦苦寻求民族文化的方向,终于找到了!”他决定,要在民族绘画里确立新的创作构思。这一年,在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画展上,尼玛泽仁的《格萨尔王》获得了金奖。颁奖结束后,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约尼玛泽仁和画友转天去他家里。
尼玛泽仁如约前往。十世班禅交给尼玛泽仁一个任务——创作吐蕃王国创建者松赞干布的雕塑。尼玛泽仁画了一幅素描稿,十世班禅看后不太满意,说道:“过几天我带你到国家马术队。我已经想好了形体语言,到时候你就好好地参照着画。”随后,在国家马术队,十世班禅给尼玛泽仁做了一次“模特”。
为了激发尼玛泽仁的创作热情,十世班禅还给尼玛泽仁开了证明。尼玛泽仁从此走遍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的各大寺庙,看了数以万计的唐卡画、壁画,艺术鉴赏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年,尼玛泽仁被赐封为唯一的十世班禅画师。这是藏族画家的最高荣誉。十世班禅对尼玛泽仁说:“我赐封你做班禅画师,希望你发展藏民族的文化。”
和十世班禅的这段交往,对尼玛泽仁的作品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传统藏画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开创了“新派藏画”。
发展民族文化离不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于是,尼玛泽仁带着他的画笔和责任一次次走出国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展现给世界。
在世界各国游走的日子里,尼玛泽仁有着独特的感受:“我记得我在西方举办个人画展时,西方人为之惊叹。他们说,欧洲用了五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文艺复兴;而在中国,古老的西藏文化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宗教殿堂艺术变成了崭新的艺术。我告诉他们,这就是在中国发生的奇迹。”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尼玛泽仁这样解释道:“只有民族的团结和谐,才迎来了我们的稳定,才迎来了我们社会的高度发展。民族团结犹如空气一样。人们离开空气,五分钟都难以坚持;但是平时所有人都不会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像珍惜空气的纯净度一样来珍惜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作为藏族人,我这样讲是有原因的。我们充分享受着宗教的自由,充分享受着使用自己文字的自由,充分享受着自己运用本民族母体语言的自由。这些自由使少数民族享受到阳光,享受到祖国的温暖。”(原文刊载于中国书画报)
艺术家作品高端鉴藏、定制
—本期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