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五年(年),努尔哈赤闻知大妃阿巴亥与儿子代善搅在一起,不禁怒火中烧,但顾念阿巴亥所生三子尚幼,遂掩家丑只以盗窃罪命阿巴亥独居了事。
谁知短短一年后,努尔哈赤因难舍阿巴亥,遂又将其召回重任大妃。努尔哈赤盛怒之下能宽宥阿巴亥死罪,甚至不久又复立为大妃,足见其对阿巴亥母子四人爱之深情之切。
天命十一年(年)八月七日,努尔哈赤回师沈阳途中病危,急召大妃阿巴亥迎驾。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于距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
十八小时后,皇太极向继母阿巴亥宣读父汗遗诏:“俟吾终,必令殉之”。八月十二日辰时,阿巴亥自尽而亡。
一句“必令殉之”,难道努尔哈赤生前对阿巴亥已无爱意,并且也不再考虑三子年幼尚需照顾了吗?这真的是努尔哈赤的遗命吗?更何况阿巴亥身为大妃,又有三子傍身,根本无需生殉,那么她又为何从殉呢?阿巴亥38岁人生留下太多谜团,需要后世一一破解。
努尔哈赤前后有四位大妃:原配大妃佟甲氏,生子褚英、代善;继任大妃富察氏衮代,生子莽古尔泰、德格类;三任大妃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生子皇太极;四任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生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其实阿巴亥是叔叔布占泰送给努尔哈赤的回礼。阿巴亥是海西女真乌拉部首领满泰的女儿,名副其实的贵族格格。
只可惜阿巴亥6岁时,乌拉部在古勒山一战中大败,乌拉部的副首领布占泰成为努尔哈赤的阶下囚。
努尔哈赤对待布占泰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先将布占泰囚禁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其奉若上宾,甚至为解其寂寞之苦,又将一个亲生女儿与两个亲侄女嫁给布占泰。
布占泰由阶下囚摇身变成努尔哈赤的新姑爷,都有些乐不思蜀了。但努尔哈赤却偏要送布占泰回乌拉部,因为满泰行将就木,努尔哈赤需要布占泰回去接任乌拉部首领之位。
布占泰回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侄女阿巴亥送到努尔哈赤面前。布占泰也许是想回报努尔哈赤嫁女之恩,也许是想背靠努尔哈赤好乘凉,总之其将侄女当做两个部落建交的棋子拱手相让。
而努尔哈赤则很痛快地笑纳了阿巴亥,因为女真人确实将联姻当做部落结盟的方法。女人没有选择权利,只能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那年阿巴亥只有12岁,而努尔哈赤已经43岁。
史书对阿巴亥在12岁至15岁期间的记载是个空白,无人知道她是如何在十几个女人的明争暗斗中胜出的。
等15岁的阿巴亥出现在史书记录中时,已经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福晋。而且阿巴亥很快就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皇十五子多铎。
年,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孟古哲哲病逝,阿巴亥继任大妃。据《盛京城阙图》记载,阿巴亥所生三子的府邸都紧靠努尔哈赤的“天命汗宫”。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母子的眷宠。
阿巴亥小小年纪能在风云诡谲的宫斗中胜出,并能独得努尔哈赤的专宠,的确不是个简单女子。但纵使阿巴亥再美貌聪慧,再深得努尔哈赤的宠溺,也无法抵挡住妒忌的暗箭袭来。
据《满文老档》记载,年3月,一个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小妃代因扎,向努尔哈赤告发婢女纳扎与侍卫达海巴克什私赠定情之物。
努尔哈赤对此事相当重视,经调查证实纳扎确实私下征得大妃允许,将两匹翠兰布送给了达海巴克什。
当时女真部落物资并不丰沛,努尔哈赤明令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即便是大妃也不能把任何东西送给别人。所以阿巴亥破坏禁令有错,更何况翠兰布还是送给一个男人,更是错上加错。
努尔哈赤一怒之下处死纳扎,达海巴克什虽因懂汉语有利用价值,被免除死罪,但依旧被拘押起来。就在努尔哈赤处理纳扎私相授受一案时,代因扎又爆出一剂猛料。
代因扎偷偷告诉努尔哈赤:“大妃曾给大贝勒代善送过两次美食,大贝勒都坦然收之。大妃还给四贝勒皇太极送过一次食物,但四贝勒委婉拒绝了。还有大妃不仅一日两三次派人探望大贝勒,甚至还在半夜两次三番跑出去私会大贝勒…”
努尔哈赤赶紧派手下调查,证实代因扎告发内容确有其事。努尔哈赤听完不禁陷入沉思,因为他有次醉酒后,曾告知阿巴亥:“我百年之后,想把你和三个儿子交给大阿哥代善赡养。”
努尔哈赤比阿巴亥年长31岁,他担心自己死后,阿巴亥母寡子弱被人欺负,遂想来想去,就想把阿巴亥母子托付给大儿子代善。
其实努尔哈赤的嫡长子应该是褚英。褚英勇猛善战,是努尔哈赤重点培养的汗位继承人。但是褚英心胸狭隘,与兄弟们反目成仇,遂被兄弟轮番弹劾,最终获罪被杀。于是代善就取代哥哥成为父亲的重点培养目标。
阿巴亥知道努尔哈赤的心思后,再加上女真人本就有父死妻后母的风俗,于是就开始有些倾心代善。当时阿巴亥31岁,代善37岁。两人不仅年岁相当,而且一个年轻貌美,一个英气洒脱,无论怎么看都非常般配。
阿巴亥为与代善拉进关系,就是没什么事也要一日两三次派人去探望大贝勒,甚至有时努尔哈赤宴请诸贝勒大臣,阿巴亥瞅着代善的眼神都含情脉脉非常露骨。
阿巴亥和代善不避嫌套近乎,也许不仅仅是为自己,毕竟三个儿子年幼同样需强大靠山扶持。可无论阿巴亥接近代善有何意图,在努尔哈赤看来都是难以容忍的家丑。
不过努尔哈赤并非莽汉,在其心中最重的还是江山大局。代善号古英巴图鲁,那可是女真勇士的别称。所以努尔哈赤不愿为此事轻易动摇代善的嗣君地位,以免自断臂膀。
同时努尔哈赤也不愿将阿巴亥弄得名声扫地,于是就借口阿巴亥偷盗金银财物以定其罪。
阿巴亥掌控着努尔哈赤的财产,估计向娘家转移点财物是不可避免之事。果不其然,努尔哈赤派人在阿巴亥的长子阿济格家搜出匹绸缎,在阿巴亥的娘家搜出暖木匣藏着的金银。
努尔哈赤最心疼财物受损,遂当众痛斥阿巴亥之罪不杀不行,但其又痛惜三个心肝儿子如果没有了母亲该怎么办?于是努尔哈赤免去阿巴亥的死罪,以便其能继续看护三个儿子的生活。同时努尔哈赤选择离弃阿巴亥,与其分居。
这就是《满文老档》中有关阿巴亥在天命五年获罪的始末。阿巴亥失势,告密者代因扎藉此获得与努尔哈赤同桌进食的资格。
这一段公案表面看似代因扎获利,但其实最大受益者应是皇太极。当时女真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其中莽古尔泰的母亲衮代,虽曾深得努尔哈赤宠信,但其终因得罪大汗获罪,所以莽古尔泰自动失去竞争汗位的资格。
还有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非努尔哈赤一脉,所以也没有竞争汗位的身份与资本。
后金素以军功说话,皇太极无论是军功还是谋略,都不输代善,甚至还更胜一筹,所以在四大贝勒中,只有皇太极是代善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如果代善获罪,那么能取而代之的只有皇太极。
所以阿巴亥天命五年获罪的那段公案,除了告密者代因扎之外,幕后应该还有皇太极支持的背景。试想代因扎身在后宫,如果不是有人提供信息,又怎会知晓阿巴亥夜间偷入代善府邸的详细时间段?
除了皇太极,再也想不出还有谁,胆敢如此事无巨细地跟踪调查时任大妃,以及嗣君代善。更何况代因扎声称皇太极曾拒绝阿巴亥送饮食的举动,不也是有意将皇太极的严格自律,与代善形成对比,以抬高皇太极在努尔哈赤心中的地位吗?
可以说阿巴亥获罪背后应该隐藏着汗位之争的阴谋。虽然皇太极此次未能直接将代善拉下马,但其与代善在努尔哈赤心中的地位以及实力对比,已经开始此长彼消,胜利天平已逐渐向其倾斜。这也为皇太极最终抓住机会逼死阿巴亥,向汗位发起猛攻打下伏笔。
我们翻阅《满洲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以及《满文老档》等史书,互相对照分析,努尔哈赤从八月初七病重,到八月十一日崩逝,应该有足够时间安排后事。而努尔哈赤单单将阿巴亥召到身边,难道不是有意将自己的遗言告知阿巴亥吗?
阿巴亥也确实说出有关努尔哈赤遗诏的另一种说法,就是由阿巴亥所生的多尔衮继承汗位,由大贝勒代善辅政。随即皇太极抬出让阿巴亥自行了断,为努尔哈赤殉葬的绝杀令。
也许有人质疑皇太极能得到汗位就够了,为何非要置阿巴亥于死地呢?其实皇太极对阿巴亥早就怀恨在心。
饶丰姿,然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察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满文老档》
皇太极陈述让阿巴亥生殉的原因,其中说到阿巴亥“心怀嫉妒”。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前任大妃佟甲氏、富察氏都已去世,时任大妃正是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哲哲。那么阿巴亥嫉妒目标只能是孟古哲哲。
孟古哲哲是叶赫那拉部首领杨吉砮之女,嫁给努尔哈赤时只有14岁。虽然叶赫那拉部与努尔哈赤因争地频起战端,但孟古哲哲却以其美貌贤淑,以及在叶赫那拉部的重要地位,而赢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并逐渐取代富察氏衮代的大妃位置。
所以皇太极忆起少年时代,自觉比莽古尔泰受到的待遇要优越的多,遂经常将自己吃的、穿的拿给莽古尔泰观看。
但随着阿巴亥进宫,孟古哲哲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阿巴亥虽然年幼,但颇有心机,很快就赢得努尔哈赤的专宠,并被赐封为平妻。也就是说阿巴亥与孟古哲哲的地位齐头并进,分不出大小。
可想而知,孟古哲哲怎堪受到如此冷落,遂阿巴亥入宫还不到两年,孟古哲哲就郁郁而终。当时皇太极已经12岁,应对母亲与阿巴亥之间的恩怨纠葛有一定了解。
而皇太极失去母亲庇佑的同时,也失去了父汗努尔哈赤的宠爱。皇太极眼见多尔衮兄弟三人,取代了自己“子以母贵”的尊崇,自是将母亲之死,以及自己失势的原因都归结为阿巴亥,所以皇太极认为阿巴亥善妒、有机变。
皇太极矫诏命阿巴亥殉葬,暗含一箭双雕之意:一是治死阿巴亥,不仅再也无人可证实努尔哈赤对汗位的真实安排,而且还能借代善为避嫌不敢表态之机,迫使代善不得不附和皇太极,并将其推上汗位;二是皇太极要为母亲复仇。
也许有人会质疑,即便皇太极欲借刀杀掉阿巴亥,可阿巴亥身为大妃,明知皇太极矫诏,又为何不做抵抗而甘愿从殉呢?其实阿巴亥自愿赴死也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阿巴亥自知儿子尚不具备与四大贝勒抗衡的实力。
当时多尔衮只有14岁,虽其掌控着两黄旗下的15个牛录,但其在讲究军功与实力的后金,不仅寸功未立,而且在朝中与军中也毫无根基与威望。
所以阿巴亥为三个儿子的发展着想,遂才向四大贝勒屈服。阿巴亥生殉前,苦苦哀求四大贝勒照顾幼子多尔衮与多铎,试图以己之命换得儿子们的安全。
二是习惯的力量相当可怕。
夫死,必有一妾从殉。当殉者必于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者不哭,艳装而坐在坑上,主妇率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殉之。倘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死矣。--《宁古塔纪略》
生殉是奴隶社会流传下来的陋俗,在清初满族社会中也屡见不鲜。所以阿巴亥最清楚努尔哈赤临终安排,遂面对皇太极等人以“帝遗言”迫其生殉时,虽有支吾不从的表现,但在“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的胁迫下,也只得屈从厄运选择从殉。
阿巴亥准备从殉时,依照习俗穿上礼服,遍插珠宝修饰,并说自己从12岁开始侍奉先帝,享受到26年恩爱时光,不忍离开先帝,遂追随先帝于地下。
阿巴亥并不情愿生殉,但还要说着面子话,不得不说习俗成自然的力量真的很可怕。
阿巴亥在努尔哈赤驾崩后,被继子皇太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与阿巴亥一起殉葬的还有两个小妃阿济根、代因扎。代因扎因告密获得荣宠,但最终与阿巴亥一起成为努尔哈赤逝后汗位争夺的真正殉葬品。
阿巴亥逝后与努尔哈赤同柩,奉安梓宫于沈阳城中西北隅。这是清代官史有关安葬阿巴亥的唯一记录。
皇太极继位后,奉母亲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与太祖高皇帝合葬,富察氏衮代的灵柩随葬一旁。《清史录》记载努尔哈赤的葬仪提到孟古哲哲与富察氏衮代,却只字未提阿巴亥。
后来多尔衮在顺治朝被尊为皇父摄政王后,曾为母亲阿巴亥争得一份殊荣,即追封孝烈武皇后谥号,入清太祖帝系,并配享太庙。
但短短四个月后,多尔衮突然暴毙。顺治帝不仅开始清算多尔衮的罪行,而且还褫夺了阿巴亥的谥号、香宝、香册以及神位。
虽然后来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并恢复了多尔衮后世子孙的爵位,但对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却只字不提,就好像努尔哈赤曾经最宠爱的大妃,已彻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再也无人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