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公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崩逝于盛京后宫,因其生前未立下遗旨,大清皇位争夺战爆发。身为皇太极长子的肃亲王豪格,成为了众人拥立的对象之一。而豪格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比他还小三岁的亲叔叔,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与豪格
对于皇位争夺双方竞争激烈,相持不下。稍占优势的豪格,却因为一句“德小福薄”的自谦,被多尔衮抓住机会导致彻底出局。最终年仅6岁的福临成功登上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豪格痛失皇位固然可惜,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豪格自身柔弱的性格以及不成熟的政治观念。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深层次分析后不难发现,豪格痛失皇位是必然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从始至终都只是皇太极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换句话说,即便皇太极亲传,皇位也轮不到豪格。
皇太极
豪格战功彪炳有“水分”,牵制多尔衮兄弟才是他最大的功劳
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其年龄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还要大三岁。在努尔哈赤时期,年少的豪格就跟随父亲皇太极征战蒙古诸部,立下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等到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后,豪格进一步得到重用。除了长子豪格外,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后最重用的就是多尔衮兄弟,尤其是多尔衮和多铎。
那么,皇太极为何要重用跟他有着“杀母之仇”的多尔衮兄弟呢?
阿巴亥殉葬
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兄弟的生母阿巴亥大妃被逼殉葬。而执行努尔哈赤这份“帝遗言”的人就是四大贝勒。姑且不论这份“帝遗言”的真实性,但阿巴亥最终被迫殉葬,绝对跟四大贝勒脱不开关系。换句话说,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说四大贝勒是多尔衮兄弟的杀母仇人也不为过。皇太极继位后,为何要重用多尔衮兄弟呢?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
一方面,皇太极为了实现南面独尊的最终目的,必须要打压其他贝勒。
皇太极能够从四大贝勒中脱颖而出继承汗位,必然私下对其他贝勒有着诸多利益许诺。诸如四大贝勒共同主政的执政方针,自然是皇太极上位前就商定好的,也是皇太极笼络其他贝勒支持的策略之一。而等到皇太极真正上位,行使大汗权力时,他发现代善、阿敏以莽古尔泰处处给他“使绊子”。其实此时的皇太极和其他三位贝勒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
在皇太极看来,自己已经是后金大汗,地位最尊崇,自然拥有最高的话语权。即便是所谓的四大贝勒共同主政,那必然还是以自己为尊。反观代善等三大贝勒,皇太极继位前后明显地“两幅面孔”,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感情受到了欺骗。能不跟你皇太极对着干吗?
代善等三大贝勒都是各自拥有独立旗军的实权者,声望权势极大。正面打压风险极大,很有可能自己的汗位都保不住。皇太极要想从他们手中夺取话语权,唯有培养一股新兴的势力对抗他们,甚至是取代他们。而作为努尔哈赤子嗣的多尔衮兄弟成了最好的人选。
多铎和多尔衮
另一方面,多尔衮兄弟能征善战,是皇太极征战天下的最大助力。
皇太极重用多尔衮兄弟主要是为了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或者是让多尔衮兄弟和其他三大贝勒形成一种政治对抗,维系朝堂平衡。同时,能征善战的多尔衮兄弟也是皇太极对外征战的最大倚仗和助力。
对于当时“势弱”的多尔衮兄弟来说,四大贝勒之间的内部斗争给了他们兄弟发展崛起的机会。既然皇太极重用他们,他们没有理由拒绝。更何况,战功才是提升自己地位和实力的唯一途径。哪怕未来要为母报仇,也需要建立在足够实力的基础之上。
多尔衮和皇太极
双方各自都知道对方的目的,却又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毕竟这样的局面对当时的双方都有利。
不过,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皇太极必然也不会“养虎为患”。皇太极不可能为了打压三大贝勒而给自己制造新的敌人。因此,在扶持多尔衮兄弟“上位”的过程中,他还埋下了一颗“暗棋”,那就是豪格!
天聪九年,豪格和多尔衮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得到了元朝传国玉玺。
崇德四年,豪格和豫亲王多铎一起击败了宁远的明军,斩杀明将金国凤。
崇德五年,皇太极为了长期围困锦州,决定在义州附近屯田,豪格奉命和多尔衮一起在义州屯田,割掉了锦州的麦子,攻克明军很多城池。
可以看到,多尔衮兄弟出征时,基本上都能看到豪格的身影。皇太极如此安排,除了是给豪格“捞取”战功,更多的是让豪格监视多尔衮兄弟,让多尔衮兄弟时刻掌控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豪格与多尔衮
豪格的肃亲王称号是战功累积起来的不假,但他独当一面的机会太少,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太少。战功水分大,并不代表豪格就是“水货”。
天聪七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豪格的观点和见解得到了皇太极极大的赞赏。
势力分布图
豪格认为:应该先攻打明朝,如果仅仅得到锦州,其他的城池却得不到,那就会旷日持久,恐怕会劳师疲众、不利于我。应该从蒙古绕道进入,并且晓谕当地的各个明朝村落,我们进入是因为他们的君主不肯和我们议和,他们就会怨恨崇祯帝。再采用更番法,等到我们马肥的时候,增加使用大炮,一支人马出宁远,一支人马出蒙古旧道,夹攻明朝的山海关,如果还不能攻下来,就在附近屯兵并招致当地的流贼,驻军在通州,等到明军懈怠的时候再攻打他们。如果那样的话,朝鲜、察哈尔就可以缓缓图之了。
“征明,如徒得锦州,馀坚壁不下及边外新旧蒙古从旧道入,谕各屯寨,以我欲和而彼君不,旷日持久,恐老我师。宜悉我答,彼将自怨其主。再用更番法,俟马肥,益以汉兵巨,一出宁远,一出旧道,夹攻山海关,不得,则屯兵招谕流贼,驻师通州,待其懈而击之。朝鲜、察哈尔且缓图焉。”
可以说,豪格的战略眼光、战术打法、进兵方向等都分析得很透彻,甚至还首次提出了关内、外夹攻山海关的思路,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战术方向。因此,豪格的能力毋庸置疑,只是皇太极没给他太多独自发挥才能的机会,而把他当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棋子。
山海关
豪格为何说自己“德小福薄”?皇太极眼中的豪格是一枚彻头彻尾的棋子!
豪格在与多尔衮争夺皇位时说的一句“德小福薄”真的只是自谦吗?恐怕这也是豪格内心真实想法的写照!而让豪格背负“德小”和“福薄”标签的人正是皇太极。
豪格
豪格的生母乌喇纳喇氏是皇太极的第二任正妻。起初,乌喇纳喇氏只是皇太极的侧福晋。在豪格两岁那年,皇太极的原配妻子、元妃钮祜禄氏去世,乌喇纳喇氏被扶正。子凭母贵,又是长子,豪格的地位也一下子上升不少。
然而在天命八年,皇太极与乌喇纳喇氏离婚了。具体的原因是:有一次,乌喇纳喇氏进宫办事。她进宫时,交通工具叫“拖床”,大概类似躺椅,只不过有人抬着。她进宫先经过了阿济格的房门,再经过努尔哈赤的房门,都没有停下行礼。因为公然藐视小叔叔和公爹,努尔哈赤大怒,下令皇太极和乌喇纳喇氏离婚。
努尔哈赤
这对于豪格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好不容易得来的“嫡长子”身份说没就没了。尤其是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大封五宫后妃后,豪格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可能。豪格虽然最年长,但他的出身在皇太极诸子中必然排不上号。从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嫡长子”,到排不上号的“庶长子”,这不是“福薄”是什么?
至于豪格说自己“德小”也是有理有据,因为他把自己的正妻给杀了。豪格的正妻是他的表妹哈达纳喇氏,而哈达纳喇氏的生母则是努尔哈赤的第三女莽古济。也就是说,莽古济既是豪格的姑姑,又是岳母。本来这是一段亲上加亲的婚姻,然而在皇太极的“操作”下,演变成了一场“人间惨剧”。
皇太极
皇太极为豪格选中的这门亲事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莽古济有一个胞兄叫莽古尔泰。莽古尔泰是谁?他是四大贝勒中的三贝勒,也是皇太极实现“南面独尊”的最大障碍之一。
在莽古尔泰死后,皇太极把正蓝旗交给了豪格,让豪格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本来豪格的这门亲事是为了拉拢莽古尔泰这位三贝勒的,结果皇太极把莽古尔泰整死了,还让豪格接收了莽古尔泰的资产。这让豪格的岳母莽古济作何感想?政治婚姻可以理解,但“过河拆桥”、“雀占鸠巢”就太过分了,这也导致了豪格和莽古济关系的急剧恶化。
莽古尔泰
皇太极没有考虑到豪格需要面对的局面和处境吗?不,考虑到了。皇太极不仅考虑到了当时豪格的处境,甚至还特意“火上浇油”了一把。
天聪九年,皇太极在灭掉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后,抢了人家一群老婆。皇太极不仅充实了自己的后宫,还将她们分给了自己的兄弟、子侄,其中就包括豪格。
明知道豪格与莽古济的关系因为莽古尔泰之事闹得不愉快,皇太极偏偏还要给豪格安排一个小老婆。看似这是对豪格的奖赏,其实就是要将矛盾扩大。因为皇太极对莽古济这个姐姐的脾气性格很了解。
代善
果不其然,莽古济在豪格的“二婚”婚礼上当众质问皇太极,为何让豪格另娶而冷落自己的女儿?姐弟两人弄得很不愉快,莽古济拂袖而去。而身为大哥的代善却在之后宴请了莽古济。
这让皇太极心中不禁暗喜,一切都在计划之中!此时,四大贝勒中阿敏和莽古尔泰都已不在,只剩下代善一人。皇太极的目标本来就是代善这唯一的障碍,只要把代善给彻底打压下去,就可以实现自己“南面独尊”的目的。而代善与莽古济不仅是兄妹,同样也是亲家,关系密切。莽古济已经成功被自己“点燃”,在婚礼上冲撞自己有目共睹。只要代善跟她有“过分”接触,完全可以以此来向代善施压!
代善
天聪九年年底,莽古尔泰曾经的下属冷僧机向皇太极告发,莽古尔泰生前曾经与莽古济、德格类一旗图谋谋逆。随后,莽古济、莽古尔泰的儿子额必伦及屯布禄、爱巴礼均被诛杀。莽古济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因政治斗争而被诛杀的皇室公主。
而作为亲家的代善为了自保,在莽古济伏诛的同月,领着一群贝勒、大臣对皇太极劝进,拥戴他称帝。代善更是当众跪拜立誓:
“或如莽古尔泰、德格类谋逆作乱者,天地谴之,让代善不得善终。”
皇太极
而豪格因为岳母莽古济的谋逆,担心被皇太极追责,主动将自己的正妻给杀了,以表清白。豪格最终没有被追责,但却背负上了一个“杀妻”的恶名,自称“德小”也算是有自知之明。
“德小福薄”是豪格对自己最客观的评价,但造就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是皇太极。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皇太极的掌控之下,成为了皇太极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最大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