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十人团重拳出击
TUhjnbcbe - 2020/11/12 11:44:00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是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义不容辞的任务和当仁不让的职责。转眼间,医院首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抵鄂已有1个月。在协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病房,每天都有20~30位病人行呼吸机机械通气,多位病人需要血液透析及ECMO,在某种意义上,协和是很多命悬一线的病人最后的希望。前线汇集了协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10位同事,包括5名医生和5名护士。尽管每天的临床工作压力巨大,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超负荷,但队员们团结协作、相互鼓励,用行动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呼吸重症权威担当:王京岚教授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CU)的负责人王京岚教授是武汉前线呼吸科的大家长。王京岚教授在呼吸危重症管理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深的学术造诣,曾多次参加国家紧急医疗救治工作。他大年初二便空降到武汉前线,从筹建重症病房,快速收治重症病人,到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带领夜班值班医生,他都身体力行。他还负责协和医疗队和当地医务处的对接,上报各类数据,协调各项事务。前不久他兴奋地和大家说,北京的床旁纤支镜到了!尽管没有正压头套,他仍然会冒着感染风险到床旁给患者吸痰。他谦和低调,言语甚少,但是有一颗火热的心,从来都是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奋力救治每一个病人。

左图:王京岚教授和赵静副教授查房并记录患者情况;右图:王京岚帮助队员做进“红区”前的准备

“高冷男神”孙雪峰“温文尔雅”赵静

“高冷男神”孙雪峰副教授现在在重症病房负责二线工作。孙大夫平时话就不多,到了武汉,一直在默默做事。他经常白天下班后还在病房里加班到下一个班车时间,研究病例、查阅文献,寻找治病救人的一切可能。孙大夫说,尽管患者病情都非常重,但整个病房是严格以协和标准来管理的,队员们争取每一个机会,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尽自己的本分力争做到最好。

温文尔雅、兼具颜值和才华的赵静副教授是湖北人,曾就读于同济医学院,医院实习。此次疫情加重,国家队征召,赵大夫也是“正月初二赴江城”的三位呼吸科医生之一。他和孙雪峰一起负责二线工作,经历了重症病房从初建到收满32个病人的艰难历程。每当被问及其中艰辛,他总是说“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赵大夫做事非常细心、耐心和专心,不管是护士还是下级医生问他任何问题,他都会耐心地解答。在临床工作中,他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协和呼吸人的责任与担当。

左图:孙雪峰副教授进入“红区”前加油示意;

右图:赵静副教授出“红区”后汗水浸透衣衫

“巾帼英雄”杨燕丽“鸡血男儿”范俊平

杨燕丽主治医师的临床业务能力十分出众。这次援鄂国家医疗队报名时,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为“巾帼不让须眉”提供了鲜活注解。为了此次援鄂,杨大夫在出征前毅然剪掉了长发。作为队内两位女医生之一,她和男大夫们一样白夜班循环,虽然身有病痛却未言一声,虽然精疲力尽却仍在坚持,只为救治患者,她就全力以赴。

范俊平主治医师年轻力壮,作为受过危重症训练的呼吸科医生,只要一进病房,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经常从1床到32床来回跑,应对病人的各种情况。吸痰、翻身这些床旁护理他也经常上手,还经常和管床护士解释患者最新病情,有时还分享一些有助于病人护理的小技巧。

左图:纤瘦但有力量的杨燕丽;

右图:范俊平医师为患者行床旁胸片检查

呼吸重症护理团队

专业护理与爱心陪伴

呼吸重症护理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有丰富的重症护理经验,队员们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了病房工作内容和强度,更是把重症病房的一项项专业操作变成了工作中得心应手的“必杀技”:配合医生完成患者俯卧位通气,完善患者气道管理流程,排除医疗隐患;配合医生完成各种抢救除颤,同死神抢时间;当遇到突发问题时,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按部就班地解决,全力守护患者的生命。

王玉娥和刘孟婷是第一批援鄂队员,从接到通知到出发不到12个小时,她们毫不犹豫,简单收拾行李毅然前往。每次进病区,她俩都早早穿好防护装备,然后逐一帮其他队员换装并检查。虽然她们总说“我们更熟悉流程”,但大家都知道,越早穿戴整齐就意味着需要在憋闷的防护服中待更长的时间。

王玉娥(左)与刘孟婷(右)

孙艳艳第一次进病房,由于防护严密、工作强度大,出现了典型的缺氧症状,她克服呼吸困难、头晕恶心,依然坚持完成工作。她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重症患者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尽管前线的工作量在不断加码,即使穿戴厚重的防护装备,她依然依靠内心的使命感和顽强毅力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朝阳。

医院的护理主管通过显示器看到了刘亚给患者做晨护的画面,看到她轻柔、认真地擦洗患者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让患者尽可能清洁、舒适,心中充满了感动。除却专业的护理操作,护士们还用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与鼓励,给患者带去生的力量。

▲孙艳艳(左)与刘亚(右)

徐颖臻说,虽然重症病房的大部分患者是气管插管或泵着镇静药,但是医务人员的一举一动他们都能感受到,耐心的陪伴与安抚既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的不适,又能够缓解他们的不安,坚定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队员们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了不平凡的价值,这也是支撑大家继续前行的动力。

▲徐颖臻做好准备,进“红区”前为自己和队友打气

同为呼吸大家庭的成员,队员们平时却很少见面。一方面是为了遵循防护的隔离原则,另一方面,因为分组不同、工作繁忙也无暇见面。门口的鞋子成为判断的依据:白鞋(护士鞋)不在就是去上班了,黑鞋不在就是去吃饭了,两双鞋都在就是正在屋里补觉。

面对疫情,协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毫不退却,迎难而上;援鄂一线,队员们拼尽全力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发挥中坚作用。十人团努力展现着协和呼吸人的风采,与协和大家庭一起通力合作,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因为,治病救人、平安凯旋是队员们共同的梦想!

惟愿世间安好,共享天涯此时左图:北京的夕阳(王孟昭教授拍摄)右图:武汉的夕阳(孙雪峰副教授拍摄)

文字/徐颖臻

图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监制/张抒扬主编/陈明雁

编辑/刘晓坤徐燕董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十人团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