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我在女篮做随队翻译每日书
TUhjnbcbe - 2020/12/25 14:00:00

路易吉

编辑

舒舒

本文编辑自每日书

那是一年前的秋日,阳光温暖和煦,空气里还有几分夏季未褪去的燥热。我突然接到人力通知,将要被借调去女篮做一个赛季的随队翻译。

我一脸懵地回到办公室,同事们听说我接到这等不可思议的活计,纷纷热心地帮我查询起这届女篮的赛制和信息。朋友们则把这看作一桩稀奇的趣事,主动提出要帮我恶补篮球知识,还开玩笑说让我好好干,争取以后当上CCTV5的国际解说。

而我却仿佛被施了泡头咒(注:哈利波特里把鱼缸套在头上的咒语),隔绝了外界的所有声音,白茫茫空荡荡的脑袋里此刻只在思索着一个问题:

去,还是不去?

作为一个毫无运动细胞的人类,我对篮球这项运动的了解仅限于高中看过同班男生打球,和瞄过几眼电视上的篮球比赛。连场上几个人都搞不清,更别说什么规则和术语了。唯一一次参与是在公司组织的趣味篮球赛被赶鸭子上架,结果还闹出了抱着球跑的笑话。

那年十一月,我打理好背包和心情,向着一个全然未知的陌生领域迈出了脚步。

/初见外援/

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陪外援体检。临去之前,从未近距离见过任何“体育明星”的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搜遍了国内新闻网站上能找到的所有图片和信息,试图拼凑出这个接下来可能要与我朝夕相处几个月的人的模样和性格。

但搜来搜去都只有同样的两张照片和一篇稿件。我叹了口气,合上电脑,趴在桌子上胡思乱想起来:运动员会不会脾气不太好?会不会很凶或者很高冷?跟我这样对运动一窍不通的小白大概完全没得聊吧?

虽然来之前已经在网上查过照片,但头一次见面,我还是在心里小小吓了一跳。

外援是个美国来的黑人姑娘,身高接近两米,肩宽臀翘,肌肉线条流畅发达。往体重秤上一站,指针嗖的一下就飞到了一百一十公斤。她忙着抽血、验尿、量身高,我则跟在后面拎着她半人高沉得像铁的登山包,一边小心翼翼地观察她。头发编成几十根小辫子披在肩上,深色的T恤和外套,下半身只穿了一条运动短裤,整个小腿都暴露在十一月的冷风中。

“嗨,易吉,你就是我的翻译吗?”外援的声音把我飞到千里之外的思绪拉了回来。她咧开嘴,露出两排白牙冲我笑着,那股有点凶的劲儿立刻就被冲淡了。

外援让我唤她“凯”。我的身高在女生中已经算得上高挑,但凯比我还高了接近一个头。我仰着脖子跟她聊了不到十分钟,后颈就开始有些发酸。我在心里默默苦笑:看来,往后这几个月是不用担心颈椎的问题了。

/训练/

十二月的北方极冷,连廊旁结了冰的水池上落着厚厚的白雪。

早上8点半,体育馆里还没有暖和起来,我把手缩在外套里,看着姑娘们把背包挂在椅背或放在地上,一边跺着脚往手上哈气,嘴里说着好冷,一边习以为常地脱下厚重的羽绒服,从包里拿出运动鞋和训练服换上。

先热身,紧接着是两组体能训练,稍作休息后,李导开始准备“摆战术”。

“分成三组,轮流攻防。”其他队员们对流程都很清楚了,不过李导还是特意说明了一遍,好让我翻译给凯知道,又亲自用刚学来的英文跟凯确认:“You,defence.”看到凯点头表示了解,才下令道:“来,先走一遍原来的(战术)四。”队员们迅速各自跑位,短发后卫姑娘一边带球,一边扬手比出一个“四”,同时口中用英语喊道:“Four!”球很快传到了前锋手中,又伴随着一个挡拆准确地传给了中锋,借着战术发动所腾出的空挡,中锋一个跳投,进了!球在篮筐中左右弹动几下,稳稳地落了下去。李导没什么表情地开口:“好,下一组!”攻防轮换几次之后,李导抬手喊停,开始讲解当天晚上比赛中要采用的另一个新战术,当然也没忘了招手把我叫到他身边去同步翻译。

“五点投篮,五十次!”短暂休息过后,队员们集中到场地两边,开始了今天的投篮练习。漫天飞舞的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再弹到塑胶场地上欢快的嘭嘭作响。

我原以为捡球是个简单的活,看着助教和姑娘们在“球雨”里游刃有余,也跃跃欲试地想帮忙。结果刚站在篮板下,五六七八颗篮球就带着嗖嗖的风声从四面八方袭来,而且每一颗都带着巨大的力道。我还犹豫着要不要伸手去拦,一颗球就“嘭”地砸在脚边,仿佛要把地面砸出一个坑来,让我忽然有种误入枪林弹雨的错觉。“姐姐,你快出去!”旁边的小姑娘眼疾手快地拦下一个飞过来的球,朝我灿烂地一笑:“这里不适合你。”

投球完毕,一天的训练基本就结束了。一声哨响,队员们在场中集合站成两排。教练简短总结两句,包括教练和助教在内的所有人互相搭肩喊出队伍口号,方才下令解散。

/最笨的才是最好用的办法/

我刚得知要被派去女篮做翻译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找领导认怂——找个专业翻译不好么,让我一个连篮球规则都搞不清的人去做场边翻译,翻错了算谁的?谁知领导仿佛铁了心似的,好说歹说,这事还是板上钉钉了。

后来才知道,这活儿是上面派下来的,就俩要求:女的,会英语。

临时被赶上架的鸭子得知反抗无门,内心充满了不忿。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下单了一本《篮球专业词汇中英对照》,那天晚上,我准备好新书和纸笔,郑重其事地打开电视换到中央五的篮球直播,正式开始提问和学习环节:

——哦哦,每队五个人,记下来记下来。

——哈?后卫站前面,前锋站中间,中锋站后面?这谁起的名字?

——啊啊啊,裁判为啥又吹哨?谁,谁犯规?

——诶,为什么罚球有时候罚一个,有时候罚两个?

……

啊,这大概是我老公看得最不安生的一场球赛了。

一场球看完,场上几个人和比赛多长时间这种“入门级”问题总算是搞清楚了。只是后卫中锋和前锋的“混乱”位置关系实在难记,我就在笔记本上画上半个球场和5个小人儿,一一标上名称,每天打开复习几遍。

规则搞懂得差不多,接下来就是专业词汇了。新买的书派上了用场,没事就拿着翻几页,凭着我不存在的“篮球直觉”,把看起来重要的词挨个儿标记出来。

作为一个对篮球半窍都不通的运动小白,最笨的办法才是最好用的:大衣口袋里时刻装着笔记本和笔,教练、助教和队员说话中的所有听得懂或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统统记下来,白天在场边先把中文意思搞懂,晚上回去再查字典。

一两天的尝试之后,我发现这种误打误撞的学习方法居然意外地适合。在训练和战术中出现的专业词汇虽然很多,但重复率也很高。几天下来,需要记录的新词汇越来越少,就算冷不丁再冒出个新词,我也能猜出个大概了。

而凯也笑嘻嘻地帮我宽心:“别担心,易吉,虽然你在篮球方面不专业,但我专业啊。”事实也果真如凯所料。无论我是用大白话生翻硬造,还是自暴自弃地上手比划,她都能迅速get到我的意思,让已经在脑海中设想过无数种尴尬场景的我不禁大大松了一口气。

半个月后的某一天,凯忽然神神秘秘地发来一条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女篮做随队翻译每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