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3日,“云雕塑”的艺术记者在北京郊区白道峪对“走神”项目策展人王澈进行“随访”,随后也对艺术家杨欣嘉、刘成瑞进行了远程“随访”,以下为近期整理的视频和文本。
随访策展人:王澈点击视频观看
策展人王澈随访
视频拍摄:蔡雅玲,
策展人王澈,,摄影:琴嘎Q:从年开始,你离开白盒子空间走入自然,策划了一系列户外艺术项目,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种转变?王澈:年之前我做过很多展览,大概有五年在一些画廊和美术馆的策展经历。从画廊和美术馆空间做策展转到户外来做策展,实际上当时也没有一个极其明确的策展方向,但是那个时候自己就是感觉在画廊还有美术馆空间里边做策展,对我来说重复率太高。整个的工作流程,不管是对艺术展的策划还有跟艺术家接触这一块,我都觉得太秩序化了,身边的一些策展人,大家的工作方式也都比较相同。那个时候,从我自身来说策划的方式感觉有一点枯竭,还有策展变得套路化。所以,我想去找一个新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事情。然后就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自然里有了这么一个开始,当时就觉得在自然空间里,我也可以去尝试着形成一种策展的表达。王澈“绵绵若存走岷江”项目示意图,四川岷江流域,.5-.6,图片由策展人提供还有就是在项目里策划的表达,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一种目标不明确的状态下开启的,整个过程想把原来的那些经验全部给剔除一下。比如说,我们通过这种项目不一定要呈现一个具体的展览,把面对物质的结果能不能转换到一个面对过程的形态里,就是从这些角度里去开始做这个事情,当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策展上的实验。还有一个初衷就是我觉得在策展这个系统里边,可以有比较多样的策展形态出现。大家在多元的状态上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话其实互相之间还能有一个交流,有一个探讨的空间,甚至还有一些对抗的东西,或者是一种交织的东西。当时转入户外来做策展,主要还是想从策展语言上有一些丰富的拓延,再加上我觉得可以有一些创造性的方式去面对策展,大概就是这样的。王澈“绵绵若存走岷江”项目闫冰《明月》,请黑虎寨羌民喝酒的告示,四川黑虎羌寨,.9,图片由策展人提供王澈“绵绵若存走岷江”项目
第五期讨论会现场,左起:张震宇、王澈、蔡东东、杨心广,四川茂县黑虎乡隐龙灵山古佛寺,.6,图片由策展人提供Q:你的艺术项目不硬性要求艺术家在过程中和之后生产作品,重在强调行走的体验。但是这种感知如何分享和公共化呢?王澈:我认为的公共化其实是两种,一种是属于被动的公共化,就是我们在如何公共化的问题上,使用既定的方式,只要沿着这个走,或多或少它就会形成那种公共化。这是一个经验或者是一个既定的方式;还有一种我认为的公共化,就是比较主动的公共化,主动的公共化实际上是自己的选择,如何把自己的一种方法、思考,或者是一个阐述的角度比较深入地去做下去。其实它也会变成一个公共化的结果。因为大家其实是会通过我们做的事情的深度,或者理念是不是很成熟或者很新颖的程度上去评价,通过这个方式其实自己没有那么被动的去追求这种公共化。所以当时我是觉得公共化这个问题,在户外策展形态里边没有考虑沿着原来的一种渠道去把自己推广下去。比如说我在这个过程中不去硬性要求艺术家去创作,这其实就是说我们的公共化是在一个时间的跨度和一个空间的格局里面。到户外去做项目,它跟城市系统建构的语境,还有这个话语的体系,一定要有不同的点,这个不同的点是我要去追求的、寻找的。我不硬性要求艺术家去创作作品,这样艺术家进入到一个空间,不管是沙漠或者草原,或者是一个江河流域,还是其他的一些地域的时候,才能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充分的介入感。我觉得真正的介入空间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创作一个作品,然后又把这个作品拿回来作展览,实际上只是身体的移动,思维和理念和所要表达的东西,还是原来的那个语境里面的,要突破原来这种状态的话,我们需要共同有这种介入的过程在其中,然后再考虑创作。王澈“莽原”项目,左起:董金玲、闫冰、孙研、王澈、韩五洲、朱悦、刘成瑞,(还有:张震宇、杜杰),北京-内蒙古额尔古纳河-北京,.8,图片由策展人提供王澈第三届“沙漠驻留”项目,左起:赵洋、王澈、沈少民、韩五洲,(还有:蒋鹏奕、沈通一、郎粲、郑洲、刘金莲、朱悦),内蒙古库布齐沙漠,.5,图片由策展人提供所以在我的项目里面还有一个形态就是我觉得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产生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并不是说一定就是一个物质的结果,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结果。比如说我们一起行走,然后我们一起去讨论,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的写作、思考。还有他们做一些创作使用的媒介不一定是原来的绘画、雕塑、装置等等这样的手段,所以我们整体对这个地方有一个介入的感觉,然后通过这样一个介入感,把整个过程变成一个大的结果。这里边可能涵盖了艺术家有些创作,也涵盖了我们整个的过程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个是当时我对这个项目的一个考虑方式。王澈“莽原”项目
刘成瑞作品《MONGOLIA》创作现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8,图片由策展人提供谈到分享,我当时跟参加我活动的一些艺术家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一些作品,可以参加任何展览。事实也是这样的,有时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就会参加一些展览,在参加这个展览的时候,他们这个作品本身的阐释上也会说说明这个事情,它也就是一种分享。通过其他的展览,其他的一个空间的展示方式,就把这个作品呈现出去了,也展览出去了,并且也不妨碍我将来一并做一场回顾性的展览。另外一个就是我自己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