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关于我看到的BFA的毕业联合作业,以及文学系在当中的工作》
作者: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张献民老师
正文:
毕业联合作业(简称“毕联”)虽然是基于欧洲、各国各地影视教育普遍施行的一个制度,但在苏东地区执行的力度和稳固性,甚至超过西方,比如波兰就曾经比德国更持续稳定地实践毕业联合作业。时至今日,丹麦、瑞典等地的电影教育,对毕业联合作业,并不太坚持、也不是绝对的标准。这可能是基于西方市场经济的灵活原则,不勉强,严格的毕业联合作业有计划经济色彩,有意志贯彻、落实为行动的色彩。中国的影视教育体系直接来自苏东,有扎实的毕业联合作业体系是必然的、应该的。
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电影学院最先的78和85两个年级,78班有几个大毕联,就是很多人合作的,联合摄影或联合导演可能有六个人,如《小院》。85班毕业遇见89的特殊情况,一些作业难以完成,完成的比如有胡学杨的。90年之后,毕业联合作业停滞了十年左右。张会*院长、谢晓晶副院长等人重启并加固了这个制度。文学系大幅度参与毕联的创作,既来自历届系领导的争取、毕业生们的努力,也来自谢飞等前辈对剧作核心地位的认知和坚持。
我总共指导过四个毕联:
1、陈涛的《入道》。河北南部村子里的事情。农民工作不足,要发财是否会走上邪道,邪道也很拥挤,不一定能挤进去,最后回到没事干的状态。
当时中国电影的写实主义正兴盛,写实主义的剧本经常看上去没啥剧情,这个剧本的剧情不错。陈涛要去乡下拍摄,费用有压力,好在当时的各个系的毕业生们没现在这么麻烦,要去就都去了。陈涛自费加了两卷16毫米胶片,后来好像没用上,回北京时还问过是否能二手卖出去。表演是个问题,专业的学生演不了三十多岁的农民,找到的演员是摇滚乐手或北影厂门口的穴头,学院比较宽容,都同意了。
影片后来去了一些电影节,在戛纳电影节的基石单元获得了二等奖。在胡伟、邱阳的作品之前,这应该是中国短片在国际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题外话:作为指导老师,我去了拍摄现场,最深的感触是影片之外的,就是那个地方,真的很像义和团的发源地。
陈涛毕业之后除了写剧本,还又拍过几个短片。
2、卫铁的《远离》。他老家*石的年轻人、是否离开、是否归来的故事,核心是兄弟二人的对比,也有与父辈的关系。这是一个长片剧本,那一年也是谢晓晶等人主导毕联第一次尝试做长片。联合创作过程比较顺利、各个岗位都是各系的有志青年。我也去了现场,工作人员中年龄比较大的就是卫铁请来做盒饭的长辈亲戚。后期时间比较长,困难比卫铁预计的要多。做好之后,谢晓晶等人非常希望电影频道(CCTV-6)播出。他们之前有过很多沟通,按谢老师在开会时转述和私下叮嘱的,频道的人先说过这些短片不错、可以争取播出,后来又说短片播出收视特别不好,最好是长片。等几个长片做出来,频道还是没有要。谢老师等人非常失望,也比较生气。后来毕联就没有长片了,直到十年之后谢飞老师做的MFA长片计划。
此片去了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潮流竞赛、慕尼黑电影节等二十来个节展,虽没有拿奖,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处女作,已经是很高的礼遇了。卫铁自己很厉害,比如后来他剪/导了《厉害了我的国》,与《远离》完全不一样的影片。
3、臧俪的《西湖与塞纳河》。故事是一个白甜女生不适应时间流逝、执着于固定的画面(西湖和塞纳河的两张明信片)、有点喜欢隔壁的文艺大叔、其实大叔有点潦倒也脱离了时代。
演大叔的是拍纪录片的杜海滨。臧俪现在是职业编剧。
4、项天的《加州甜橙》。有关两个快速销售工作者的偶遇和一个下午的爱情。这原本有关性爱、作为概念的空间和时间,需要两个非常脆弱、很塑料感的人,但这些概念在实施中都有困难,以及景地和摄影组吃掉了太多预算。成像是非常精致的4K,有关空洞的空间。人的抽象感与具体的人的表演之间有个反差。快销式的性也没有做出来,所以做成了一个未遂爱情片。
在导演系的历年毕联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有李嘉的《妈妈》、席雪晴的《秘密通道》、曾赠的《明月的暑假日记》等。MFA长片中我最喜欢的是德格娜的《告别》。当然还有很多我并没看过的。
BFA的毕联,由于按照基本一贯的架构设置、实践了很多年、有固化的风险,就是相互之间太相似了。这应如何改进,还有赖于领导、教师、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张献民
海报:王艺睿、喻晴
校对:吴偲文、邹睿琳
编辑:谷一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