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栏目第25期,对话四川省都江堰外江管理处派驻甘孜州德格县柯洛洞乡夺色达村驻村干部余天建同志。
让我们一起倾听他的扶贫故事。
三载扶贫路一颗赤诚心
四川省都江堰外江管理处余天建
(挂职德格县柯洛洞乡夺色达村驻村干部)
年3月,我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加入了援藏扶贫干部的行列。
放弃成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远离家中父母、妻子以及襁褓中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到艰苦落后的雪域高原,在有些人看来不啻为“自讨苦吃”,我却把它当作难得的锻炼机会和成长平台,以感恩的心态、满腔的激情、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为了充分掌握村贫困户的第一手材料,我克服高原反应、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种种困难,从驻村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到全村每户贫困户家中进行摸底工作,调研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理清工作思路。
入户期间,因为不适应高原气候,我经常胸闷、气喘、嘴唇干裂,严重时甚至会流鼻血。每当这时,我就将纸巾揉成条,塞住鼻孔,然后继续与贫困户交谈、记录。
就这样,在短短2周多的时间里,我跑遍了全村46户贫困户。通过实地摸底调研,我分析出夺色达村贫困户致贫原因,结合村子实际情况形成报告,并向外江管理处**领导班子汇报。
在外江管理处**领导班子的支持和决策下,我制定了具体的帮扶计划。通过近三年的帮扶,我为村子建立起以牦牛养殖、销售为一体的农牧合作社,让全村有了集体经济,也让贫困户拿到了第一次分红。年底分红时,看着贫困户们手里拿着火红的钞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作为扶贫干部,我的内心也十分满足。
为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提高内生动力,我向外江管理处申请资金2.24万元为贫困户修建蔬菜棚,让贫困户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新鲜蔬菜,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动其他非贫困户开始自建菜棚实现新鲜蔬菜的自给自足。此举在德格县委县*府重点推行庭院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乡的庭院经济建设树立了榜样。
为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我还向外江管理处申请资金7.84万元为贫困户修建入户大门和围墙,结束了以前院子里面牦牛乱窜、牛粪遍地的现象。
通过努力,我所在的夺色达村在年实现贫困村摘帽,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元,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高原上冬天是最无情的。从小生活在成都的我已经习惯了家乡那不算冷的冬天,来到高原的第一个冬季让我记忆犹新。
在零下15摄氏度的室外和零下5摄氏度的室内工作和生活,让我措手不及,最终我因为感冒高烧到39.5度,引医院。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病来如山倒”的真谛。高烧引起的幻想和说的胡话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回想起当时躺在病床上的时刻,一种悲戚的思乡之情突然涌上我的心头。好在身边有一起来到高原扶贫的战友们,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弥补了家人不在身边的那种失落和孤独。
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我两周后得以康复,又回到了我所深爱的扶贫岗位上,继续为脱贫攻坚事业奋斗。
扶贫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近三年来的援藏扶贫生涯,不仅让我身体和生活经受了人生道路上最艰苦的考验;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更让我学到了“挑战极限、尽善尽美”的敬业精神。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绽放最美丽的雪莲,这段援藏扶贫工作经历,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得的历练,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