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最近,中国邮*有一个新闻:开始卖奶茶了。这家奶茶店在福建,名字很有意思,叫“邮氧的茶”,谐音梗,扣钱。价格不算贵,最低只需要7块,最贵的也不过23。
这个奶茶店,严格来说,并不是中国邮*的手笔。创办公司叫中邮恒泰药业,中邮集团下属的。奶茶店用的也不是邮*业务的门面,而是中邮药房的,后面就是存放药品的地方。公司特意说明,奶茶店不是邮*业务,他们暂时没有相关发展规划。
这下,一众奶茶品牌算是松了口气。很多奶茶店,任你排队再长,销售额再高,谁敢跟中国邮*这个巨无霸比?5.4万个直属邮*所,没有房租压力。开奶茶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房租,奶茶毛利高的吓人,但是毛利越高的地方,房租也就越高。一些地方,甚至成本的80%都是房租。前几年奶茶热,很多年轻人都有点上头,都觉得优势在我,想着辞职开店。结果辛辛苦苦几个月下来感叹:不是我们无能,是房东太狡猾。
中国邮*不一样,是深度渗透的,一线到一百八十线都有。原材料配送能力一流,门店还都在交通便利的*金区段。如果真全面铺开,各大友商们都得去非洲内卷了。
现在我们早已习惯了快递公司,三通一达,顺丰京东。中国邮*的快递业务,已经比较边缘了,人们提起来第一反应就是慢。豆瓣上甚至还有个小组,“发誓不用中国邮*”。它仿佛是前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庞然大物,人们会不理解,为什么它还会存在,还需要存在?
可能大家不知道,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中国邮*意味着家、亲情与连接。
年有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大山里,父亲当了大半辈子的邮递员,儿子高考失利,回家跟着父亲送信。故事大部分都是两人在送信的路上。这大概算是中国最早的公路片,有亲情,也有两代邮递员的坚守。对于大山里的人来说,他们就是与外界唯一的沟通渠道。
类似的故事并不少,我再举一个例子。川藏线,多年以来都是西藏与内地的邮*主动脉。有一位邮递员,叫其美多吉,已经干了30多年。他开车跑的是其中的一段,起始点都是在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从康定市到德格县,往返一趟就要公里。他穿行了次,总行程达到了多万公里。他和他的车队,不仅要面对孤独、饥饿、高寒、缺氧,各种地质灾害,还会面对歹徒袭击、拦路抢劫。
可能有人说,那是高原,山里,情况都知道的,没什么稀奇的。那我换一个例子,江苏淮安市洪泽区,这里是湖区,一些地方只能划船到达。有一位快递员叫唐真亚,在湖上撑了20年的船,划过30万公里的水路,投递了万件报刊,11万信件。
邮*是“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它做的不是生意,而是公用的基础设施。中国邮*有一个特殊的使命:提供邮*普遍服务,满足所有中国居民的基本通信需求。
从50年代到如今,一代又一代的邮*职工不辞劳苦,搭建起了一个惠及所有国民的网络。现在有互联网,敲敲鼠标键盘,或者在触摸屏上,信息就通过电流脉冲传过来了。可是之前不行,只能用车、牛、马、驴,还有人的脚来完成。
我们刚才说了,通信这个东西,我国*府把这个视为一种全民的基本福利,*府是把这个当做义务看待的。既然是福利,就必然无法纯粹市场化的,是一个亏本买卖。
前一段时间*的言论引起了争议,他可是央视老主持人了,看他们的自述就会知道,八九十年代写信还是多么的火热。一个热门节目,收信都是要用麻袋装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没地方放,又舍不得扔,把他给急得呀,专门买了10套房子来装信。
我有同事也是这样,吃饭的时候说,自己书太多,迫不得又在上海城区买了套房子,不住人,就放书。我说那恭喜你啊,要不你这房子便宜租给我算了,我帮你看着那些书。他说这个不太方便。我说那这样,这顿饭你结了吧,服务员,加菜。他说别别别,我哪儿还有钱呀!全款!都扔那里边了。而且呢,你工作这些年,还买不起上海城区的房子吗?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我不敢说话了,怕再说他要管我借钱了。人生还是要放平心态,每天晚上他回去看书,我在这里加班录节目。所以大家也不要吝啬手里的赞,轻轻一点,我们就有动力坚持做下去。
好了我们还是说回贫富差距,啊不是,说信,说邮*。刚才说我国通信很多,年时,我国每年人均只寄三封信,平均一封六七毛钱,但这信也是严重不均衡的。那个时候人均学历水平很低,很多人是用不到信的。可是某些功能用不到,却不能没有。一旦有信,邮*就要负责送到。很多人收到大学生孩子写来的信,还要请人念,还要请人代笔,回信。
寄包裹就比较普遍了,外出求学、务工的人都盼着家里的包裹,也常常会买些东西寄回家。东西可能没什么特别的,无外乎是些土特产、或城市里的点心。但蕴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种情感的联结,邮*就要负责,一来一回,可能跑几公里十几公里,就是为了让农民能跟自己在城市里的子女,说上几句话。
你说这种工作很廉价吗?从经济角度来说是廉价,用数字衡量,效率和价值都很低。可这就是社会的刚需,从社会意义的角度,从人类情感的角度,他们做的就是有意义的,而且远超经济价值。之前说,基建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那邮*就是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
这种社会意义,是通过铺设网点做到的。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邮*就有了5.4万个网点,35万个便民服务站,10万个村邮站,这些点70%都在农村,覆盖了99.8%的乡镇。从南海到漠河,从戈壁到珠峰,都在服务范围内。只要你想联系的人还活着,还在某个地方,填上地址寄出信,基本都能送到。这是世界难以想象的奇迹。
当时还叫“邮电局”,管邮*,还管电信。可能大家想不到,邮*在80年代是非常辉煌的,要靠邮*来养电信。邮*贡献了8成收入,电信只有2成。就是所谓的“以邮养电”。邮*喊出一句“我养你啊”,电信没有任何理由敢不答应。
但90年代,电话与新生的互联网发展迅猛,邮*受到了冲击,逐渐有了大的亏损。才十几年的工夫,就变成了电信养邮*。年,邮电业营收亿,其中邮*只有亿,只占了8%。当年就进行了体制改革,邮电分营。分营前,还能吃电信业务的利润,分营后就不乐观了。当年亏损亿,全国国企亏损之首。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国家的补贴、输血。
输血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打钱。年起,四年里,国家一共补贴了个亿。第二种是金融。成立邮*储蓄所,目的很简单:筹钱,筹钱,还是筹钱。利用邮*网络优势筹钱,然后存在央行,央行给高利率,从中吃点利差。
但这样的输血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年,仍有4亿的亏损。问题出在内部,与其说邮*是企业,不如说它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如果将其作为企业运营,那就要追求利润。经营机制僵化,发展战略模糊、资源调配不合理,这些问题都陆续暴露出来。邮*人决心改革,拿出在广袤国土上开辟邮线的精神,向自身的弊病发起挑战。
年,改革方案出台。原有的邮*体制被拆分为三个部分。负责监管的国家机构,邮*局;经营邮*业务的中国邮*集团公司,以及邮*储蓄银行。
改制后,中国邮*始终没有忘记初心。首先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