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我的扶贫故事高德全担当青春使命扶
TUhjnbcbe - 2021/8/8 1:53:00


  “我的扶贫故事”栏目第35期,我们对话四川省玉溪河灌区管理局派驻甘孜州德格县俄南乡俄南村驻村干部高德全同志。


  让我们一起倾听他的扶贫故事。

担当青春使命扶贫路上践初心

四川省玉溪河灌区管理局高德全

(德格县俄南乡俄南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年6月26日,当得知被选派为德格县俄南乡贫困村驻村队员时,我的内心充满激动:终于能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奉献自己一份力量了。同时我也很忐忑,一方面放心不下刚怀孕的妻子,另一方面,对在甘孜州部分地区的包虫病有所担心,尤其是所驻村与包虫病高发区接壤。为不让家人担心,我一边安慰妻子“一定会注意自身安全的”,一边却背着妻子查阅包虫病的有关信息,在出行时还偷偷将一台净水器放入了行囊。

在俄南村开展驻村工作留影


  初到高原驻村,在这个夏天都要穿上羽绒服的地方,缺氧寒冷最终被村民的质朴、热情驱散。


  年过半百的村主任阿奔将自家新建的住房留给我们住,自己家人却只能住在较远的小组里。每天早上,阿奔都要从老家赶来,带给我们两桶水。习惯了用自来水的我,一个早上就能用完一桶。洗完脸后的水,阿奔每次都会抢着帮我倒,刚开始我还觉得阿奔太客气了,这种事情我自己来就行了;可后来发现水都被倒入房屋后面的一个水槽里了,我就好奇地让翻译问:“倒在水槽里面干什么?”阿奔说:“这些水还要用来喂牛。”


  虽然不能直接交流,但是可以看出他对我大手大脚用水非常心痛。不过每当看见水桶空了,他还是会去给我们背水。看着上了年纪的阿奔每次背完水都是一副气喘吁吁的模样,我这个年轻力壮的人脸上挂不住了。从此,我就决定自己去背水。


  取水点离我们驻地有米,是从一处岩石缝引出一股不大的水流,再汇聚到一方水池里的。这个区域四十多户人的用水都指望这方水池,包括洗衣服、清洗各种器具等等。

驻村初期远距离取水


  受地形条件限制,在高原地区背水就只能拿一根绳子将水桶捆上后背,挂在肩上,一桶一桶地靠人力背。起初我还信心满满,心想25升水桶就50来斤,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然而,当背上水桶,纤细的绳子勒进肩里一瞬间就传来一阵痛楚,到这里,我马马虎虎还能忍受;但没走出50米,我就开始喘不上气,难受得移不动步子。坚持背完一桶水,就和跑一个长跑一样累。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取水点近点儿那该多好。


  在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作为一名水利人,饮水安全成为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我意识到,每次用水我自己都用净化器净化,而我帮扶的村民在饮水安全方面还没有保障。我个人的帮扶工作是短暂的,而村民的生活是长久的,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同等重要,我们驻村帮扶不能做到和村民同饮一泉水,同在屋檐下,怎么切实懂得村民需要什么?怎能做出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从此我将净水器停用,和村民一样用水。


  我们的村子脚下就是奔腾的金沙江,但要寻找一处水质安全、水量充沛的水源却非常困难。覆盖人口最多的水源长度原有7公里,但前期建设的饮水工程由于山体塌方等原因造成主水管道大面积破坏,恢复难度极大。


  年,水利部门进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这里重新规划建设一条长达2.8公里的保温管线。为让这条在海拔米高山林地中的生命线尽快完工,我们就和施工队吃住在一起,一同在灌木丛中开辟通道。每天只有早晚两顿热饭,中午为了不浪费时间与体力,都是啃着方便面就着矿泉水凑合一顿。2.8公里的管线条件差到都不能用牦牛驮运物资,全部需要人力进行;4米长的一根管道一人一次只能运送两根。


  两个月时间,施工队先后多名工人因为在高海拔高强度劳动下产生高原反应而撤换。但看到项目完工后村民取水近了,有的人家里都开始用上了洗衣机,我们打心里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高原高寒地区季节性用水短缺一直是个难题。保温管道建设完后,我们也制定了防冻措施,如,保留几处饮水井,使其处于长流水的状态防止冻结。可是在3月的一天,长流的几口饮水井却没有了水,就只剩下那处较远的直接从岩石缝里流出来的水源还有水。


  面对这种情况,我心里突然冒出很多疑问:漫长的雪季都快结束了,怎么突然就没有水了呢?如果是保温管线的问题,投资这么大的工程不能发挥效益,怎么和村民交代?饮水安全又该怎么来保障?虽然想了很多,但眼下首先是要找出原因。

巡查饮水安全项目保温管道


  骑上工作队的摩托车,我就和村主任一起去查看。摩托车能到的地方离水源点垂直高度还有多米,我们只好沿着山沟一路往上步行前往。当时的山沟已被冰雪覆盖,有的地方全是冰层,只能爬着往上走,最后,我们用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水源处。


  到达现场,我们查看到水源池里有水,但是进水量非常小,大家心里不禁担心是不是保温管破裂了。于是,我们就顺着保温管线一路走在满是积雪的林地里。积雪已经覆盖上了保温管线,我们只能边走边清理开积雪查看有无破损;积雪覆盖了道路,我们必须谨慎前行,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齐腰深的雪坑里。就这样,摸索着前行,等线路走完,都已经快天黑了。


  顾不得早已被冰雪浸湿的衣裤,我们赶紧请教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在找到原因后,我们就组织人员对水源池积雪、冻结冰块进行清理,将防改道的水流重新引入水源池,同时将周边水流也引入水源池。

日常骑摩托车在村内开展工作


  这些工作让我们认识到,饮水安全工程设施建设完成后,需要常态化、因地制宜地进行管护,只有良好的管护才能持续发挥效应。村里经常有水龙头坏掉、饮水井软管破裂等情况,起初我们都是给村民宣讲“自己村里使用的设施需要自己爱护,有损坏的设施要自己去更换”。宣传虽多,收到的效果却不理想。经过观察发现,由于我们村地处偏远,村民文化层次偏低,就连水龙头是什么型号的都不知道,饮水管护员也缺乏基本的管护技能。面对这种情况,我认识到,对饮水管护员进行技能培训是摆在面前的首要工作。


  于是,我亲自带着饮水管护员到水源池进行水源池清理等实际操作,手把手示范怎样更换水阀内芯,怎样用简易方法判断水管堵塞位置等基础管护技能。同时,我还制定出一套“谁使用,谁管护”为标准的维护制度,对于村民不懂的材料我就主动为村民联系购买。现在村里的饮水安全设施运作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在一个帮扶期的时间是短暂的,然而,帮扶期满并不意味着帮扶工作的结束。我是一名共产*员,同时也是村里的一员,两年时间我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帮扶任务,也感受到了大家太多的关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论我在哪里,我都将尽心尽力给大家帮助,将对高原的热爱持续奉献出来,不断践行着共产*员的初心使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扶贫故事高德全担当青春使命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