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游客走到色达就回头了,而我们继续向西,前往德格县。德格的藏语意思是“四德十善”,它位于四川最西边,与西藏江达县仅隔一条金沙江。
直到50年代通公路之前,德格基本算是与世隔绝的孤城——因为它西边是金沙江,东边有号称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
雀儿山海拔米,盘山公路抵达的最高海拔是米。连海生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提起雀儿山还心有余悸,说路很险,到米时连他身体也很不舒服,高反得厉害。
幸运的是,雀儿山隧道在我们抵达的头一天通车了!于是我们顺利地在米海拔高度经隧道前往德格,节约了时间(翻山需要2个小时,走隧道仅需10分钟),也免去了翻山之苦(心里居然有点小遗憾)。
虽地处偏远,德格印经院却贵为藏传佛教三大印经院之首,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个是拉萨印经院和拉卜楞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相传绕着经院转圈就是一个功德,所以寺院外常年人潮汹涌,绕着红墙顺时针疾走。我们在抵达的那个*昏,就感受到它的神圣,忍不住也跟着藏民一起,绕着高大的红墙转了三圈。
印经院内部除了这处露天的院子,室内都很幽暗——木质结构的房子、经版、经书都易燃,所以里面不通水电。大家进入以后,眼睛要适应一下光线。
在印经院内拍照需要得到导游允许,所以这里借用一下网图,让大家看一眼浩如烟海的经版。
以前支付雕经版匠人酬劳有一种特殊办法:土司用金沙填平经版的凹槽,所填金沙就是匠人的酬劳。经版刻得越深,经版使用寿命越长,雕刻匠花费的时间也越多。
现存的32万块经版里,最好的几百块在把手上带有“蝎子”印记,这是土司家族的logo,只有土司最满意的经版才会刻上这荣耀的标记。
导游还向我们展示了几块藏族乐谱经版,据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并学习这些五线谱的,只有极少数特定的僧侣才有资格传承。
建立印经院的土司应该被历史铭记,他叫丹巴泽仁,很开明,他收藏的经版包罗万象,没有教派分别,才成就了德格印经院海量收藏与无可撼动的地位。
这里要提倡一下文明旅游——屋顶有两位汉族男性游客,操纵无人机偷拍经院内部工作场景。两架无人机噪音很大,嗡嗡地低空盘旋,对专心印经的藏民是个干扰。我们呼吁文明旅游,尊重当地民俗,遵守景点规则。
想购买印经院雕版印刷品的朋友们注意了:经院内有单色唐卡售卖,价格很便宜;寺外小广场上有一间小房子,售卖经文(都是珍贵的雕版印刷啊!),种类颇多。
我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请了平安经和心经回家馈赠亲友。卖经文的老爷爷动作很慢,经文纸张黏在一起,要手工一份份地数,加之前面旅行团的游客所需品类很细,若不是特别推崇这种传统工艺及里面的文化内涵,我们几乎要放弃了。
在德格,藏民更加原生态,服饰没有完全汉化,能看见女人们佩戴在身上的珊瑚、松石和蜜蜡。那么多大块且鲜艳的珠宝,堆砌在她们身上无比地美丽,也只有藏民才配得起它们的热烈,汉人是驾驭不了的。
给大家讲述一段缘分故事:叶子曾在北京的艺术区看过一个藏族手工艺展,叫《雪域麦宿,子乌匠人》,喜欢且感动,当场买了一个牦牛尾巴做的包挂,代替了Kipling的猩猩玩偶,每天背在身上。
看展的时候,叶子就想:“麦宿那么远,这辈子恐怕都没有机会去那个地方了吧?”此行到了德格,忽然一念升起:麦宿就在德格,会不会在这里再次遇见呢?
仿佛为了印证“意念的力量”,叶子看到一栋房子门口挂着德格地区传统文化交流中心的牌子,抬腿就奔过去了。结果踏入第一家店铺,叶子忽然发现:这就是到北京办展的那个品牌!刹那内心一阵惊喜,仿佛翻越千山万水,不辞辛苦,就是为了当下的再次相遇!
有一位19岁的藏族小妹在看店,会汉语交流,表情有点害羞,美如出水芙蓉。获得她允许后,叶子拍了几张照片。
这个品牌叫“子乌”,创立者和推动者叫降拥平措,既是学者,又是藏医,他和当地藏族学者洛热彭措致力于推动藏文化发展,保存麦宿地区古老的民间手工艺。
麦宿地区山高路远,那里的藏族匠人们从祖辈手里学会了陶艺、铸铜、木雕、唐卡、编织缝纫、金银加工等手艺,生活得纯粹;但也正因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没有销路,这些手艺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商业社会中,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件很难的事。藏式手工艺在麦宿地区流传千年,如今正在面临消失,“子乌”这个品牌就是为了保存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
“子乌”在开展的时候,藏族匠人代表也来了,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故乡,来到外面的世界。他们隆重地穿着节日盛装,神情中透着羞涩和自豪。
如果大家去德格,可以到印经院不远的文化馆转一转,了解和支持一下他们。尽管它还很渺小,没有网店,也不能